【讀書9】《語言學的邀請》

作者:【美】塞繆爾·早川(Samuel Hayakawa)艾倫·早川(Alan Hayakawa) 譯:柳之元
副標題: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
第一次閱讀開始:2020-01-04
第一次閱讀完成:2020-01-11

一、閱讀總結

??????查過資料才得知這是系列叢書 大學的邀請 (共7冊) 中的一本, 這套叢書還有 《社會學的邀請》,《經濟學的邀請》,《倫理學的邀請》,《政治學的邀請》,《哲學的邀請》 等。一如既往的看書名猜內容,語言學,大概是說語言的歷史由來,在時間長河中的發展變化,到現在這個時代又有哪些新的內容,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意義等等吧。

??????在序中了解到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屬于 『語義學』的范疇,屬于一門新興學科。閱讀前心中猜測作者都做了詳盡的解答,此外還有一些作者以貼近生活的有趣的范例做講解讓人印象深刻,同時也要感謝譯者先生的生動翻譯。

二、書中節選片段及個人感悟

  1. 就像人生是錯綜復雜的,語言也是錯綜復雜的;
    就像人生不盡是理智的,語言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完全理智的。
    乍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寒暄聊天,是人類團結所不可少的;
    宣誓、公文等千篇一律的公式,則是社會的基礎。

  2. 我們該模仿什么動物?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自命為理智堅強、面對現實的人(包括有勢力 的政界領袖和商人,爭權奪利、碌碌終日的次要人士等在內),總是以為人的天性就是自私自利!這種流行頗廣的 『適者生存』思想,給了一般無論是在私人競爭、商業競爭或是國際關系上專門殘酷無情、唯利是圖的人們一種蒙蔽自己良知的工具,他們認為自己之所以會那樣做,不過是在遵循『自然法規』行事。但是大量的生物學例子可以證明,任何一個物種,假如只有爭斗和傷害別的動物的力量和兇猛,是不一定能夠生存的。

  3. 語言可以用來敘述語言,是人類的發聲機制與禽獸的叫喊不同本質的區別。

  4. 本書的基本假設是:同類之間通過語言進行廣泛的合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工具。另外還有一個并行的假設是:加入談話的結果是引發或增加了爭執和沖突的(事實上常常如此),不是說的人有毛病,就是聽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人類的『適者生存』的能力,就是指大家用適當的方法聽說讀寫,使你和你的同類一起都能有更多的機會,共同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生存下去。

  5. 象征化過程:故意用一樣東西代表另外一樣東西的過程。

  6. 符號的原則:

  • 符號并不就是其代表的食物;
  • 地圖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地區;
  • 言辭并不就是事實。
  1. 通過言辭學到的世界叫做 『言辭世界』,
    直接知道的或是能有個人經驗而直接知道的世界叫做『外向世界』。

  2. 學習的成本
    我們每個人都承襲了許多無用的知識、錯誤的印象和謬見(以前認為是正確的),因此我們所學到的總有一部分是必須拋棄的。

  3. 只允許你在兩個截然想法的答案中挑一個,無論贊成哪一個,都會把自己降低到與對方同樣固執愚蠢的程度。

  4. 判斷下的太早,往往會使我們看不清楚近在眼前的事物。

  5. 有些人能夠巧妙地運用偏倚的報告方法,使我們幾乎沒有辦法不去得出可怕的判斷和推論。注意到偏倚技術的讀者是不會那么容易受人愚弄的。他知道的很清楚,除次之外,另外可能還有其它相關的事實,故意沒有給提起呢。

  6. 既然我們不能不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來看這個世界,我們就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多么有限。就像一位哲人說過,發現自己的偏見是智慧的開端,擺脫自己的偏見是自由的源泉。我們若是帶著偏見就無法做到公正,進而也就無法提供一副恰切的地圖。

  7. 內向意義與外向意義很重要的一點區別在于:倘若一句話有外向意義,爭論可以結束,雙方可也達成一致看法;倘若一句話只有內向意義而沒有外向意義,我們就可能而且常常會爭論不休。

  8. 我們必須將『沒有一個字能在兩次不同的用法中有同樣的意義』這條原則牢記在心,養成自動考查前后文的習慣,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別人所說的話。

  9. 將言辭當成有聲音的、表達情感的姿勢運用,叫做前象征用法。

  10. 儀式性的語句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好處』呢?答案就是『重新加強我們的社會團結』。正是靠著大家對一套套固定的言辭刺激有了共同反應,人類社會才得以維持完整,不致崩潰。

  11. 人類之所以能夠相互合作,聚集成一個社會,全靠他們相互間的信心。每失望一次,這種信心就會多少有一點虧損。(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謊言與欺騙)

  12. 在許多學校中,不是給學生更多時間和機會去研讀民主真正的意義和實踐民主的方法,而是一味強調升國旗儀式或叫學生天天唱國歌,這樣下去,很可能會使『民主』一詞在學生眼里變成一個毫無內容的空洞名詞。(不要形式主義,要有具有實際意義的可行行動)

  13. 常常有人反對某些理論,因為他們以『隱喻』或者『隱喻的思想路線』為基礎,這種態度是不對的。因為問題的癥結并不在于有沒有使用隱喻,關鍵在于那些隱喻用的是否恰當。

  14. 研究歷史和文學并非只是為了講體面稱風雅(很多講求實際的人常會這么想),要想是我們能夠更加有效的傳達自己的意見和感情,以及更好地區理解別人的意見和感情,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每一種文化里的年輕人都得研究他們自己的文學和歷史,原因之一就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去理解并參與自己群體內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15. 越是低級的雜志,作者越會直接替讀者作出判斷,帶有主觀偏倚,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說話時自行下結論的情況就比較少見,更多的是在陳述事實。

  16. 『一個人只能有一個人生』這句話是不對的,倘若我們能夠并且也愿意閱讀,我們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度過許多個不同的人生,這叫做『象征性體驗』或者『間接性體驗』。

  17. 有趣的談話和寫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隨之而來的和諧心境,都需要高級抽象階層與低級抽象階層、語言和現實不同的互相發揮作用。

  1. 在現代社會里生活的人,必須能夠親自觀察,了解現實,不要被從過去的印象或人言得來的『先入之見』迷住了心,將概念與現實混淆不清,引起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2. 不立刻做出任何反應,是一個人已經到達成年的表示。

  3. 抽象階梯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了解并不斷地注意到抽象化過程,由此亦可減少或擺脫對人對事的偏見。

  4. 二元價值觀點只能產生爭斗精神,而無法提升我們準確評價世界的能力,除非我們是以爭斗為目的,否則在這種看法的領導下,我們最后得到的結果總是會與原來的目的相反。

  5. 在當今的文明生活中,二元價值觀點可能仍是一種啟動工具,因為它有傳達感情的力量,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把我們載到目的地的轉向工具卻是多元價值觀點無窮多元價值觀點。

  6. 我們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不是將自己封閉起來。心態開放的人常常感受不到外來威脅,故在欣賞自身信念的同時,也能敞開心懷接納其他信念提供的信息。

  7. 言辭這一工具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我們往往只是迷信地畏懼他們,而無法理解它們。即使對言辭沒有畏懼心理的人,也免不了會有過分看重他們的傾向。

  8. 在對各種名詞有偏倚的看法中,這種態度不是無知的結果,真的無知也就沒有態度,它們是假知識的結果。這種假知識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我們混淆了抽象階層,另有一大部分卻完全是由我們大家都有講話太多的習慣而造成的。

  9. 文化落伍
    所有的制度都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你只要對自己的制度習以為常,最后就會覺得它是唯一正確而恰當的形式辦法。每個人都傾向于保護自己的制度,使他們不致受到挑戰或攻擊。這一事實是社會之所以能夠穩固存在的基礎。

  10. 內向的定義和較高的抽象階層無法幫助我們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或是和鄰居建立友好的關系,外向世界里的事情一定要用外向的手段才能做到這一點,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樣。

  11. 有人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可是,只有知道自己知識有限的人才會擁有真正的知識(敢于挑戰自我認知,清晰的自我定位,對真理的不斷探求)

  12. 說話太多太隨便的傾向是一種不健康的征兆,同時我們也要提防想得太多,我們不要以為有成就的思想家,就一定會比毫無成就的人思考的更多,這種想法是一個錯誤,他們只不過是思考的效率較高而已。

  13. 人生中唯一可能有的安全就是來自內心的『主動安全』,這種安全的源泉便是一種從無窮多元價值觀點得來的伸展自如、靈活無比的心境。

  14. 一個成人(感情上成熟的人)是一個獨立的能夠自己想出問題的答案,知道沒有一個答案能夠包羅萬象的人。

  15. 『巨著』必須能夠提出新的,而且有得到圓滿答案希望的重要問題,倘若『巨著』的結果是使我們停止研究,那便是我們讀錯了。

  16. 文學之所以能影響人生,完全是靠了內向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靠了它運用語言的說明性情感性含義。

語言學的邀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