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一陣,熱一陣,爽一陣,悶一陣,干燥一陣,濕潤一陣,吸了煙塵,再飲霧霾......中國的教育氣候,真可謂變化多端,無法捉摸。
前天主張守正,昨天主張融新,早上主張創新,上午有人提出跨越式前進,近幾年重慶重點打造的卓“越課堂”乃是最好的憑證;
前天主張回歸傳統,昨天主張取其精華、擯棄糟粕,昨晚主張集百家之長,早上有人提出要有國際化視野,上午有人主張拿來主義,中午提出全球化視野。
前些年注重海量閱讀,去年有人質疑“既然海量,到底多少量合適,哪些文本可以納入”。去年下半年風往北吹,主題閱讀順利登基,很快有人發出聲音:“主題是不是僅僅限定在人文性這一單一領域?”
于是風向再轉,轉往何處?轉向何方?鬼也難猜,神也難測。
有大人物喜歡讀經典,重慶掀起讀經典熱,讀本《讀點》擺在書店門口最顯眼處;
又有大人物翻了翻中小學課本,認為傳統國學方面的文章少了點,于是教材立馬重新編寫,古詩詞和文言文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傳統文化熱、國學熱席卷九州華夏,早被眾多專家質疑的《弟子規》等蒙學書變得炙手可熱,老師建議每個學生買一本,家長跟著瞎起哄,區區一本《弟子規》,硬是把那號稱半部便可治天下的《論語》給比了下去也。
當然,《論語》依然牛氣沖天,學生可以不知道老子、孟子、荀子、莊子、墨子、管子、晏子、孫子、淮南子等,但一定得熟悉孔子。
為什么就沒有人理會原華中師大譚邦和教授所提出的“儒歸百家,孔還諸子”這八個字?
長期在南北極生活習慣了的人,很難適應赤道周圍的氣候;
長期住在南方的人,一旦踏上東北大地,立馬渾身不自在。
其實教育環境也是一樣的,一年到頭變來變去,今天整這個,明天換那個,今天刮北風,明天大西洋寒流登陸,不但學生接受不了,老師也被搞得暈頭轉向找不著北。
變是趨勢,但是該堅守的還得堅守,主動求變,以不變應萬變,前提得保持清醒、冷靜、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