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路上,誰沒有痛過?
就像天空不可能永遠萬里無云,大海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月亮不可能永遠皎潔滿盈,人生之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不順之處,是謂挫折,成長中所有的痛都在這里。
在我看來,成長的痛點有三種:一是得不到我十分渴望的,二是看到的世界和自己想的不一樣,三是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
得不到我十分渴望的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當人的正常需求變成十分渴望的東西很難得到滿足的時候,痛苦便產生了。
見過一個孩子,因為得不到喜愛的書,哭鬧了兩天。當他看到學校旁邊的流動書攤撤走的時候,眼睛一直追隨著那些書,他還來不及說服母親為他買一本心愛的書,現在永遠沒有機會了,失望的淚水立刻奔涌而出。對他來說,那一本未能得到的書就是他成長路上的痛點。
見過一個少年,因為父母不愿意聽他解釋的一場誤會,滿含委屈跑到小巷的拐角蹲著哭泣。人來人往中,沒有人能夠理解他,他是被世界遺忘的孤獨角落,就像巷角吹來的那一片不被人接納的樹葉。對他來說,這份不被理解,這種裸露在天空之下的孤獨感就是他成長路上的痛點。
看到的世界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象牙塔里的孩子很單純,以為整個世界不太復雜,可以毫無保留地表現自己,不需要防備。
走入社會才發現,善良和邪惡并存,機會和陷阱讓人看不清楚。單純的他們開始懷疑自己以前的想法,甚至開始嘲笑自己。當一個人開始嘲笑自己的時候,他多年來一點一點塑造的觀念開始崩塌,他可以清楚地聽見崩塌的劇烈聲響,可以感受到內心的顫動,可以感覺到身體內在出現的裂痕……
成長的痛也來自內在無可奈何的破碎。
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
每個人都有心理舒適區,在舒適區里,我們會遵循已經形成的內在法則去生活,毫不費力。走出心理舒適區會讓我們感到痛苦。這時我們必須去面對新的問題,重新打造生活的法則。
讓一個幼小的孩子學習新的東西容易很多,因為一切在他(她)眼中都如此新鮮。讓一個已經有固有觀念和生存模式的人丟掉舊有的東西再重新學習很難。放棄舊有的東西,誰也無法預料即將面對的是什么,在這個空檔里,一個人會變得脆弱,十分缺乏安全感。
成長中最痛的大概就是重塑自我。
一只鷹的蛻變要經過無數次的擊打,直至彎曲的喙完全脫落,再用新長出的喙把老化的指甲一根根拔掉。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人生的蛻變不就是用痛苦換來的重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