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餐桌上聊過的那些人生”——你愿意坐下來和我聊聊嗎?

“好久不見”

“一起出來吃個飯吧。”


1

“最窮不過討飯,不死總會出頭。”這是我一個朋友最近在跟我念叨的。

但今天沒打算灑雞湯,只是把當時想說的下一句聊一聊。

“窮了是得討飯,活著還得吃好的。”

這和吃的欲望無關,僅僅覺得在吃好的食物過程中,會更有人的儀式感。

現代有人類文明中值得驕傲的方式,如“建筑”、“藝術”、“科技”等,但我覺得“吃”是體現一切的演化中最純粹的一種。

《茶之書》一書中,有段岡倉天心對日本花道的一段介紹。

"原始人將最初的花環獻給他的戀人,從而脫離了獸類。就這樣,他超越了粗野的本能需要,變成了一個人。當他認識到無用之物的妙用時,他便進入了藝術領域。”

人類對“吃”也是如此,原本吃是一種滿足基礎需要的過程,吃飽了就好了。

直到我們想吃熟的,想吃不同的動物,選更好的野果,種喜愛的蔬菜,發明不同的做法。

然后在乎味道的變化,更精妙的調味,尋找更好的食材,注重飲食的營養。

我們僅僅在對“吃”不斷挑剔的過程中,我們就已經無法過將就的生活。

曾經所謂的昏君埃拉加巴魯斯在自己的宴會上灑下了如雨般飄下的玫瑰,淹沒了整個會場,厚重的玫瑰壓迫到人們窒息而亡。


這成了人們口中的驕奢淫逸,也成了塔德瑪的《埃拉加巴魯斯的玫瑰》。

在心中的浪漫主義面前,理性是沒有用的。

2

《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導演程耳在一次訪談中說道:

“欲望無休無止,我們要注意吃相。”

“吃相”這個詞余味十足,他原意是想說,越是成就與名聲提升之后,越是不能在虛榮與金錢中迷失自我。

隨著地位與大量金錢涌入原本平淡的生活,我們對實現理想與欲望的方式越來越簡單,而在這個時候“吃相”一詞就是點穿一切的關鍵。

是用手攪進精美菜碟,舔舐其手上的湯汁。

還是著著木筷,高山流水間的一碗清粥。

吃更名貴食材的人代表更值得尊敬嗎?

“吃”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吃相”,餐桌禮儀像人間的悟道。

“吃相”即“品相”,我們得尊重“同桌”的人。

3

這一節本來想講《旅行的藝術》這本書中,提到法國劇作家詹弗所講的一句:

“一個人每天早晨得吞食一只癩蛤蟆,才能保證日間不會遇到更惡心的事。”

而想象手握著蛤蟆,指腹傳來蛤蟆皮膚上顆粒般的觸感,粘液與舌頭的濕潤觸感經過手掌。你忍受著這一切,看著蛤蟆寬闊的嘴和轉動幅度詭異的眼睛,直接將它塞入口中。然后等它進入食道后,四肢終于伸展,拼命在腸道與胃中爬行翻滾的樣子。

確實足夠惡心到讓人感到不適。

寫到這一段之后,這篇公眾號我大約有6個小時沒有再能往下寫一個字。

雖然正好證明了,從日間到夜晚,我確實沒有想到過比這更惡心的事,但是正常食物的誘惑卻都減少了太多。

記得《入殮師》中有一幕,老板用炭火烤著河豚卵,讓一旁的男主角過去嘗一嘗味道如何。


男主吃完后表示非常好吃,老板輕笑著說:“是啊,真的很好吃,罪過啊,需要依靠吃其他生物活下去,而且還覺得如此美味。”

但想想無論是吞食一只蛤蟆,還是美味的烤河豚卵,行徑是一樣的,味道卻差很多。

其中隔著的,是唯美主義的心理體會嗎?是浪漫主義的牽掛嗎?是悲觀主義影響的人生嗎?

都是胡說八道,隔著的明明是料理手法的區別。

4

聽過一段話“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想找個能一起吃飯的人。”

大致意思是,一起吃飯時會覺得開心的人,會讓人覺得聊得來。

突然想起很多頓不同的飯,浮現出的第一頓,卻是一個只見過一面的朋友。

她是一名設計師,24歲,因為公司的集團旗下有好幾家餐廳,有很大量的拍攝需求,因工作結識,加了微信。

后來約了時間出來談拍攝的事,正好她又有很想吃的餐廳,就約在一家靜安寺附近的日料店。

兩個人點了近八百塊的刺身,一邊吃一邊講工作的事情,直至吃完出門,發現根本就沒有吃飽。

后來又去吃了一家附近也小有名氣的牛排飯,那家牛排飯的店沒有日料店中,園林式的布置和腳下玻璃中流淌的泉水,只是昏暗的環境下食客們的談話聲讓人覺得這個地方很有生活氣息。

我們坐下來后開始吐槽之前吃的那家店好貴,吃的非常心疼卻又沒吃飽,細數可以去吃的其他食物,還聊了許多其他的話題。

好像愿意能坐下來吃飯的人,總是能夠聊得來的。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有天晚上看到她情緒很不好,發了一些很極端的內容,就去詢問究竟發生了什么。

她告訴我,她得了癌癥的男朋友去世了,但此刻的她并不需要安慰,是她與她男朋友在分手之后,知道了這件事。

考慮到她男朋友需要的照顧與情緒,又一直陪了他一年多,期間遇到心動的男生也沒有敢接觸,稍有走近也總被朋友們指指點點,道德壓力壓的她喘不過氣來,這一刻卻有一種解脫的感覺。

后來我們再沒有聯系過,彼此也知之甚少,我也沒有去查她是否還在我的通訊錄中,只記得朋友圈再沒見過她發的消息。

可能只是那天又去吃了一碗牛排飯,有了一種與人熟識的錯覺,人們才覺得吃過飯的人會是朋友吧。

5

記得《Lens雜志》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了“分手飯”的事情,有時因為異地戀的終結,有時因為感情的慢慢轉淡,有時僅僅只是想再見一面。

人們會怕道別不夠正式,留下遺憾,所以會想最后再一起吃一頓飯吧。

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最后一頓飯是很難忘記的。

畢業的散場宴席也好,離職前的告別會也好,用于道別的“分手飯”也好,向一個時期的觀眾謝幕,本就是件鄭重的事情,還是好好記著吧。

最怕的是不止場景歷歷在目,萬一連味道都還記得,想起哭著吃完的一頓飯,想起一句“江湖再見”。

過去吃完的食物,份量是很重的,我們還會吃新的東西,不同的東西。

如果開始懷念每次嘗完后的味道,生命厚度出現了,脂肪厚度出現了,總有一樣讓人覺得越來越沉重起來。

到那個時候,食物對人們來說,僅僅是滿足味覺和胃嗎。

人怎么會對吃到的食物那么記憶深刻,萬一以后都忘不掉了呢?

“那就把所有的故事記著吧。”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