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煩人的蟲洞

前面的八個故事都是我瞎編亂扯的,創作思路大致就好像羅琳看到車床外的小男孩就腦洞大開一口氣寫出一整套《哈利·波特》一樣。但是這一篇絕對不太一樣,我將我滿腔的熱情傾注。

最近,我總感覺自己有潛質成為一名偉大的思想家。

?如果有一天,我站在了世界的頂端,我一定不會告訴你,在努力攀爬的過程中,我曾經是如何崩潰、絕望,跟個孫子似的渡過一個個難關,甚至像一灘爛泥似的肆意坍塌在世界的犄角旮旯。只是我現在并沒有站在世界的頂端,那我倒是可以談談最近幾個月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使得有朝一日,你們能看清我曾經是怎樣為攀爬而努力。

我也狠狠的抱怨過生活太坎坷波折,一路艱辛披荊斬棘,打了二十幾年小怪升級,踏入社會才發現之前的積分都清零了。只是我從來沒聽別人說起過我是個負能量傳播者,我個人倒是極其認真的對待每一次吐槽和埋怨。即便是一字一句都是發自肺腑,口齒清晰傾吐有力,大家卻總覺得我像在講一個笑話——那你就當成笑話來欣賞吧。

這一篇無關理想,也不談愛情,就來閑扯兩條比較陳舊但我認為仍然值得拿出來嚴肅地討論的理論。

首先,是那條“七年”理論。細節我已經記不清,就是覺得這幾年網絡上的雞湯段子推陳出新,竟都還挺治愈人心。大致好像是說人體的細胞七年的時間就全部更新一次,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七年之后,我們就成為了同樣地皮囊下包裹的另外一個人。且不說這理論是否具備任何可靠的科學依據,當初我看完真是頭腦一熱:我親愛的玉皇大帝,這條理論簡直棒啊!剎那間熱血沸騰,我甚至折騰了一個月,就單單拿這條理論洋洋灑灑寫了一萬七千多字。如今翻看,幼稚可笑!

我講一段單純的經歷吧,我這輩子唯一有深刻記憶的破釜沉舟的故事。那一年冬天,我還是一個夜里不睡中午不醒的小胖子;那一年冬天,我即將面臨一門在當時看來這輩子最可怕也最難以承受的事實。我即將面臨的期末考試中有一門號稱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掛科率高達一半的特別科目。奇怪的是,我至今都想不起來這門學科的名字具體叫做什么了,卻依然保有備考時廢寢忘食的記憶。

雖然每天依舊十一點才匆匆起床,可我能保證吃完午餐在自習室一直待到夜里十一點。十二點以后,再在床上挑燈夜讀直到只能充電的小臺燈也隨著宿舍一起斷電。混沌的時候,就清醒了那么一刻:我感覺如果我現在不這么死命去學的話,我可能這輩子都考不過這一門學科了。所能引發的在我身上的蝴蝶效應是,興許我永遠也拿不到這門學科的學分,導致我大學也畢不了業,拿不到學位證最后找不到工作,這樣一來我就只能在家啃老,成為一個生活的盧瑟。

除了這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之外,一直以來我都是懶散的過著日子。我對優質生活沒什么太強烈的欲望,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東西太多反而讓我更加平靜:反正我每天也都在家宅著,要那么多漂亮衣服和鞋子做什么?

看吧!雖然七年前我就這么懶,可我七年后我依舊這么懶,時間都改變不了的東西,單憑細胞新陳代謝能改變嗎?也可能迭代的時候,那些勤奮的小因子看著那些還沒來得及更新的老前輩,耳濡目染也變得愈發懶惰;循環往復,即使下一個七年,我指不定還是這么懶。不會更懶,但也不會更不懶。那些奇怪的雞湯段子,毀了我多少無知的青春年少!

?緊接著,就是“垃圾人”理論。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人,很多——但最特別的只有那一個。

普通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總會遭遇不一樣類型的困窘:類似于,上學的時候擔心考不及格會被父母批評;工作的時候害怕項目完不成被老板罵;有孩子了以后操心孩子的健康和學習。生活在繼續,也在新陳代謝,可是這個特別的人好像總是有一套萬能的理論。不論你發生什么事,他總是能說一句:“我就說嘛!你這個無恥又空虛的禽獸。”——這句話,從我認識他到與之割袍斷交,他一直說了六年半,每一次都讓對話無從繼續。可笑的是竟能次次成功,無一例外。

第一眼你就沒看上的人,就不要再繼續跟他交往了。垃圾人不斷的向你傾訴同樣的問題,就好像祥林嫂逢人便說自己的遭遇:“我感覺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簡直糟透了,可是我無法離開,因為我有苦衷。”

“那么你的苦衷是?”

接著便是顧左右而言他,他可能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在不滿意什么。反正感覺就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總之,話題再繞一圈,重新回到開始的地方:“我感覺現在的生活簡直糟透了,我透不過氣來,但是我又無法離開。”

他們的傾訴讓你覺得猶如泰山壓頂一般,不僅喘不過氣還對自己也感到絕望。“垃圾人”把自己的垃圾情緒傳染給你,你需要的是一言不發轉身離去,從此生活再無交集。——這樣的灑脫我做不到,就算已篤定的打算背過身去,我也一定要當面告訴他:孫子就算你一輩子也不開心覺得生活糟透了,命運之神沒降臨那也是活該,你就等著再過十年接著抱怨自己的怯懦吧!小爺我不奉陪了,再見。

?就這樣,兩個理論我說完了,表面上看似零散隨意,其實傾注了我滿腔熱忱,你們再認真地感受一下。

我也曾靜靜等待,也曾奢望過遠方。現在出奇的平靜,只是朋友,我也始終在真實與假象的混沌間掙扎努力。

最后的最后,告訴你們兩個秘密:一是本短篇的名字一開始本叫做“這大開的腦洞”,為了拉高全文的科學水準,特意去“腦洞”而擇“蟲洞”用之;第二個秘密是,其實本篇它也是我腦洞大開之時特意瞎編的。

以上,敬獻給你。愿你們不論做什么,都能活的勇敢,永不受傷。有朝一日回看之時,不會厭棄曾經矯情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