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在碧落心里已駐存很久了!
自從接觸寫作,就總有兩種聲音在沖突。
一方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另一方說:“厚積則薄發,量變而質變。”
認識的寫手中,也同樣分成兩派。
一方強調:天天練筆,堅持日更。另一方回應:有靈感速記錄,無靈感不動筆。
那么大家對這個問題又是怎么看待的?
?簡友話題討論精選
永無島童話 :與其說是刻意練習,不如說是通過強制性的手段逼迫自己專注。把自己那些自認為還不錯的想法梳理成文,所以慢慢有所提高,心有所獲,喜不自勝。
心技一體:認真練習是所有有技術含量的手藝的必經之路,寫作也是一門手藝。這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總有人將這些不言而喻的道理包裝起來再販售,這就變味了。基本上,看到“刻意練習”四個字,就有想拒稿的沖動,然后點開看看,十有八九確實是一堆味同爵蠟言之無物的東西,而且一般都是“XX老師告訴我們……”開頭的。這些東西,不是中學課上就反復告訴過大家的嗎?非得買本暢銷書,報個付費班,才能把認真練習的事情重視起來?
還是那句話,討論寫作的前提是一定得先分類。特別是志在寫網文、流量文的同學,這種“寫作”就是個文案學習,是個熟練的問題,找個專業一點的教程,反復練就好了。要是想理論上有些提高,找個新聞、傳播之類的課程學一學,學院里的教程,還是久經考驗的。
碧落燁爍:刻意練習可以培養語感,對文字組合應用更嫻熟,為了寫好一本武俠小說,我曾經把金庸的書,所有動詞,語氣助詞,過渡句,全抄寫一遍。
老草:姐喜歡隨心隨性,這個還真沒有,而且覺得沒必要。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想什么就寫什么,文字與我而言就是一種簡單記錄生活的符號,征文是覺得自己有話可說,而且正好有話要說,僅此而已。不會因為征文而征文。我喜歡隨心隨性。最近班上的孩子一直在完成兩本練習冊,一本叫《專項訓練》,一本叫《綜合能力提升》。是備戰中考英語的練習。個人感覺把“刻意練習”換成“特殊練習”給人感覺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
零露2017:刻意練習提高我們技能,但是要用對方法,有好的導師。我最近練習書評類的文章,昨天看到梅姐姐的一篇。用刻意練習創造全新的世界 總結刻意練習對生活,工作,學習的影響給我們生活帶來質的改變,成為“練習人”。
老草為此特地寫了一篇文章 ? ?2017,我們一起|你刻意,我隨意
陳緗眠也為此寫了一篇文章 ? ?我寫作從不靠刻意練習,而是讀這四本書
經過一天的話題討論,碧落做了簡單總結,對于遣詞造句這種需要文字美感為主的文章需要多練筆,對于思想境界為主的文章就強調一個靈感與隨性。
不知道你對這個話題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碧落會把留言中精彩的填充進來,讓大家能夠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寫作。
最后鳴謝談寫作主編驛路奇奇和總管田寶為了活躍談寫作社群活動付出和努力,愿我們簡友在簡書江湖源于創作,不止遇見。
補充簡友討論精選
陳緗眠:心技一體兄重申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創作的類別問題。在此,應用公文、文案類的東西就不討論了,只針對“文學”這一概念的寫作方式展開一點個人的討論。我個人認為,簡書網99%的文章都沒有脫離心技一體兄所說的網文、流量文范疇。就我所知道的簽約作者而言,目前只有一位別山舉水,有往深挖掘的某些文學式展露。前幾天看了某簽約作者的連載小說中的一章,大概2500字,竟然出現了6次以上句子相隔很短的重復詞語,還是形容詞。這對創作過程而言,十分忌諱,找個意思相近的其他詞來代替,也比重復使用效果好。樓主文章開頭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和“厚積而薄發”,這兩個句子實際并不矛盾,也不構成各有看法,它們本來就是創作過程的兩個概念。“厚積而薄發”是前創作問題,它指向素材和思維的提升。“妙手偶得之”是創作本身,在這個階段,說明素材和思維已渾然構建成為一個整體,在搭配、裁割、補充方面已經靈通剔透,自然的創作動機發生了,而我們要做的只不過是把思維過程闡述一遍,或者按照個人方式再搭建這樣文學化的房屋,它是化抽象為形象,把復雜的思維過程弄成直覺可視可感的造型、動作、事物發生各方面,通向思考的深處。什么叫刻意練習呢?我現在不懂,我想它可能指向兩個方向,一是文字提升,二是思維提升。它所達到的目的,很抱歉,我并不認為它能在文學藝術領域適用。因為文學藝術在個人選擇、探索上極其個性化,刻意這個詞我就很反感,它是一種強制的東西,已經背離了思維和文字本應該給人的吸引力。最好的檢驗是,誰在宣傳這類東西,先看他本身的文學造詣,我不知道這些書作者是否在文學上已經獲得成就。任何作者如果對人文學科的探索沒有興趣,包括歷史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美學、文化學、人類學等等,他不可能在寫作的道路上走遠。文末所做的總結,我不太同意,文字的隨性和靈性,也是構成文學之美的要素之一。遣詞造句與思想境界,這兩者并不排斥。康德的三大批判也可以寫得富有文學的美感,只不過他為了保持嚴謹,或者個人長久的學術化熏陶,放棄了這種生動的闡述方式。個人之見,見笑了。
Tooteastein:看到各位大神都表態了,小弟也來說兩句。關于“寫作是否需要刻意練習”,應先認識好兩對概念,一是刻意與隨意,另一是文章與習作。刻意與隨意,本質上其實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它們中間隔著動機與天賦兩個大概念。也就是說你的寫作動機決定了你選擇刻意還是隨意,你的寫作天賦也影響你的練習方式。如果你是非功利地寫寫文章,大可隨意而為之,如果想當作家想拿獎想靠寫作糊口,自然得多多練習。而在功利前提下,如果你沒有“隨意”的天才,那就只好選擇刻意。在此基礎上,刻意練習對應的作品稱為“習作”,隨意作品稱為“文章”。文章重在表達,習作指向技巧。大多數時候寫“文章”可能無法確實提高你的寫作水平(因為你滿心只想著表達內容),但是有意的技巧練習可以(此時你很冷靜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刻意練習當然也是“厚積薄發”的重要過程,厚積不是單調重復慢慢磨,“積”是積累新東西,而不是囤積廢品。不過,一個真正完整的寫作學習過程應該是“隨意——刻意——隨意”,第一個隨意是粗放的隨意,所以“刻意”顧名思義地,就是雕鑿“意”,經過一番努力功夫,而成為更高階段的“意”。這個“意”其實是一種思維能力,專業能力,或者行為模式,總體上是個內化過程,很多人的錯誤在于混淆了前后兩個“隨意”(所以說不要老被那些名作家誤導,他們的段位跟初學者不同)。這個流程也可以有另一種說法即“瞎寫——模仿——自由”,大多數人都處于寫作模仿階段,這個階段做得是否扎實,決定了寫作者能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套路,一下筆便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