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給了在場的嘉賓這樣一道選擇題:如果二者只能選一,那么你是愿意做一個博學成功而無法與人交流的人,還是愿意做一個善于與人交流而不學無術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幾乎所有的嘉賓都選擇了后者。也就是說多數人寧可不學無術,也不愿意變成一個無法與人交流的人。實際上,這幾乎是所有成熟的社會人的本能選擇。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成熟的交流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一般可以分為三種不同酌心態,即家長心態、成人心態和孩童心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人合伙做買賣,最后賠了本錢,甲埋怨說:“都怪你們,沒有真本事,和你們合作真是倒霉”。乙分析說:“我覺得這次賠本有幾個原因,一是我們三人想法不一,力量沒往一處用;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觀阻力。”丙檢討說:“都是我不好,我沒干好工作,請你們原諒,我一定會改正,大家還是接著干吧。”
這段故事中的三個人,甲以長輩的口氣指責其他兩位同事,顯然是一種家長心態;乙非常冷靜,像一個穩重、明理的成年人,屬于成人心態;而丙卻像個小孩子,像做了錯事一樣,一個勁兒地求大家原諒,正處于孩童心態。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當中都存在著這三種角色心態。
當我們處于家長心態時,心里便有“必須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的意念。家長心態又大體分為兩種:一種表現為對人苛刻,喜歡挑別人的缺點,另一種表現是容易當眾表露自己的情緒。一個人的家長心態屬于哪種形式,是個人長期的處世習慣。這種習慣可能是先天的,比如,小時候父母愛怎樣對我們,長大了我們就擁有什么樣的家長心態。
處于成人心態時,我們顯得冷靜、理智、客觀,既不挑剔別人,也不會沖動任性,我們很有主見,做事有計劃,臨陣不慌。
而處于孩童心態時,我們則表現得感情用事,做事不考慮后果,而且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影響。
幾乎每個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都有過這三神心態,只是比重不盡相同而已。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長期處于家長心態的人很喜歡批評別人,或提出建議強迫你接受,要不就是喜歡干涉別人的生活,把你當作小孩一樣看待。當然能長期與之相處的只能是那些“終身孩童”們。
“終身孩童”是那些長期處于孩童心態的人,就算活到五六十歲,他們的言談舉止和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都儼然一個小孩子。他們一般沒什么主見,凡事依賴別人的時候多,常常還不肯承擔責任,做事流于沖動,有時候會不講道理地偏執。
而長期處于成人心態的人喜歡純邏輯思維,他們做事非常理智,很少講感情,常被人稱為“冷血”。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單獨發展自我的任何一種角色心態,都會使自己的性格發展不平衡,直接影響到我們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種心態平衡發展,在不同的場景下合理使用,才算是心態成熟的交流者,那么,具體怎么辦才能成為心態成熟的職場人呢?請關注架構師米洛的下一篇文章。
我是架構師米洛,技術部門經理,微信公眾號jgsmelo,解密求職加薪升職秘訣,助你實現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