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需要知識,還是實踐

“我需要知識,還是實踐?”

如果放在一個大的題目下,答案肯定是都需要。

因為人生是多面的,可以多主題發展的。而且,在生活中,如果沒有實踐,那不就是空想?如果沒有知識,那不就是盲目行動?更別談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但是,如果我把它放在一個小主題下來看,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最近看了一些高效工作、有效管理之類的兼具方法論與思想指導的書,幾本書下來之后,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因為看了幾本書之后,我發現書中想表達的觀點無外乎都是那幾類,多看幾本與少看幾本好像差別不大。

那在這個關頭,我究竟更需要哪一個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NE


我是這么分析的:

首先,要達到高效管理與工作的目標,我得先確定我的指導思想以及方向是對的。即所謂的,梯子要搭對墻。那我就去挖掘我要達到高效管理與工作背后的動機。我的回答是,想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用時間來做什么?做我喜歡的事情,例如閱讀,畫畫,學語言等等。

我又突然意識到原來我的根本目的是騰出時間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說去發展我的興趣。

其次,我要知道方法,其中包括培養專注能力、快速獲取信息能力的方法,合理安排實務與作息的方法及人際交往、溝通的藝術等等。

最后,我需要實踐,就是一步步去試上訴的方法。


我需要實踐,是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WO?

但是經過我的深入思考,我意識到我在第二環節做的并不夠好,就是說我并沒有深層領會那些知道與思想。

為什么這么說呢??

-----1 -----

我在看《高效能認識到七個習慣》的時候,它提到有一個習慣叫做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需要你主動去爭取各種資源,不要只是等待,更不要抱怨

它初次說道不要抱怨的時候,我不以為意,因為我覺得自己做的不錯。但是當時心里有種奇怪的感覺鼓勵我深思下去,我就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抱怨。

對哦,有的,我曾說過宿舍不太好之類的話。盡管我內心不一定認可這句話,只是和大多數人一樣隨口一說,但是在別人看來,也許這就是抱怨。除此之外,還有,例如說自己沒時間,太晚睡之類的啊。深思一下,這何嘗不是抱怨呢?原來我也曾抱怨過。

當你選擇一本書之后,你覺得它是可以信任的之后,作為讀者,你應該全然打開,先去接納書中的觀點,一步步反觀自身,最后再去選擇批判或者否定。如果一開始就覺得自己做的很好,不需要改進,那么,幾本書看下來,你也沒有什么收獲。

我由此警醒。

除了不要抱怨以外,書中的其他幾個知識點也給我豁然開朗的感覺。

-----2 -----

例如,談話時要做到全然的“移情”,就是放下自己的鎧甲,做好自己會被影響甚至被傷害的心理準備去傾聽別人的表達。只有移情之后,你全然的了解對方想法,才可以真的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溝通雙方才算是放下了戒備,打開了心門。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3-----

還有,我也意識到了管理與領導的區別。

如果以一個公司的構架來說,管理是高級管理人員或者中層領導做的,主要是協調事務的發展與人員安排,但是領導是最高領導人做的,他需要決定的是大局與方向。

-----4 -----.

最后讓我感觸的一點,也是書中的第七個習慣,即自我更新。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更新可以分為四個層面,包括身體、智力、精神、社會/情感。而更戳中我心的是,它讓我去記錄下來。噢,原來在我的體系中,我還欠缺分類清楚與記錄兩個步驟。

所以說,我的方法論掌握的也是不夠全面與精準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REE

對于最初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我兩者都需要。但是,在這個主題上,我打算把實踐放在前面,在實踐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回過頭來看,來反思與總結。

最后,我想表達的是:實踐與方法論的掌握應該是在一個流動的循環圈里的,我們兩者都需要。只是,在不同階段,我們需要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要記住,在學習方法與指導思想階段,越敞開,收獲越多;在實踐階段,就勇敢地去試,記得及時反饋與復盤。


既然我們有選擇創造生活的權利,那就好好去珍惜。

帶著覺知走一路,你會過的更清醒更愉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