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第一篇文章所說,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梳理了自己過往的所有經歷,對自己的行為、心理和價值觀進行了一些矯正。既然認識到了這些,并決定去付諸行動,就需要有一個途徑和方法,來真正意義上的踐行。于是,我選擇了開通個人公眾號。開通這個公眾號,我覺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兒,下面我細細講來。
首先,這是我個人的事兒
對于我個人來講,既然認識到了自身的缺陷(也是人更有的普適性缺陷),但還想使自己進步和成長,就不得不做出些改變,跳出舒適區,使自己的生活過的有點意義。寫作是我找到的適合自己的一個好的方法。
寫作的意義在于,能將自己的想法,有條理的記錄下來,也就是鍛煉自己思考的系統性。人因思考而活著,從人類的統計學角度來講,99.99%的人(另外極少部分只是有人的驅殼),每天都在思考,甚至每時每刻都在思考。人的思考本來是沒有系統性的,跳躍性很大,天馬行空的思考是常態,要不然怎么說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呢(只是放在這里佐證人思考的無限性)。這樣的思考,往往是沒有太多價值的。而寫作,能將有些思考記錄下來,在反復斟酌思考的過程中,有些有用的思考被強化,形成系統性思維,可以用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思想。此外,寫出來的東西,想讓別人看的懂,必須具備一定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而面對面交流溝通有時候就不用),在寫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自己思維的邏輯性便會得到增強。
當我認識到人本質是懶惰的,而這種懶惰卻恰恰阻礙了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其實人類的七宗罪都在不同程度的阻礙人的成長和進步)。為了使自己成長和進步,則必須做出一些行動,那堅持去寫文章,則能慢慢的遏制人的懶惰,進而形成一種習慣。我曾在高中的時候,一位老師在每節課上課之前,在課件的第一頁,寫的一句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當時并沒有深入的理解習慣是什么。現在想來,習慣就是人克服人性缺陷,持之以恒的堅持所獲得的一種行為。優秀從來不會一蹴而就,慢慢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堅持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品質了。
而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我是可以預測的。人從降生到死去,從始到終的這一生,未知永遠存在。降生的時候,人都是一張白紙,只有人的自然屬性。通過在環境的感染,后天的教育和經歷,逐漸獲得知識(這個知識包含認知、行為準則和技能),但世界之大,包含萬象,人只是非常渺小的一部分,永遠有可以去學習和了解的東西。寫作的過程中,因為要思考,要想明白一些事,才能使寫出來的東西有一定的普適性,所謂大家都認同的東西。要想這樣,就得不斷的去學習,去了解,這種學習和了解并不是走馬觀花,還得盡自己的可能去深入學習(即使是這樣,很多時候寫出的東西也僅僅是一己之見)。這樣的過程中,便使你在不知不覺中收獲了很多知識,進而完善個人的認知。然后你的認知起點高了,越來越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便會越來越如饑似渴的去吸納這世界的精華。這就是為什么人的基本認知是:越了解學習的多,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而一些不去探尋外面世界的人,永遠是“井底之蛙”,只看到天空就是那么大。
漸漸地,這種寫作的習慣,便會讓我不斷的學習,然后自己的認知和年齡,一起成長,直至生命的生物學界定的終點。
然而,這也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事兒
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人類發展成為世界生物界的統治者(非生物界人類不可統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意識到個體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一個群體的力量,才能抗拒外界的威脅,使自己存活下來。所以漸漸的形成了以部落、國家等概念的群居生存狀態,這也就是人的社會屬性。既然人是群居的,在這個環境中,避免不了要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也就是所說的環境因素是人的認知和價值觀的形成的原因之一。
既然是這樣的,我在不僅僅自己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還想做點我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兒。那就是通過自己的文字,讓一些人進行思考,結合自己的環境,完善自己的認知。然后在自己的認知指引下,去踐行,使個體能夠有一些成長,進而通過自己的成長,影響自己周圍的人。一想到這里,我真的是有點興奮的,自己感覺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
然而我在寫了第一篇文章后發現了一個有趣又確確實實存在的事。真正關注你所寫的東西的人,要么是自己親近的人(親人、親屬之類),要么是了解自己并認同自己所寫的文字的人,還有一類是類似于一面之緣或者陌生人。而在平時關系還不錯,交流過程中表現出一些負能量,并且感覺對一些東西的認知有偏差的人,卻幾乎沒有關注的。我的初衷其實是想感染和影響這些人的。
經過思考,我弄明白了原因。有一些人的認知,得經過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一點一點形成,就像我,也才是在這個年紀,經歷了很多事的時候,才想明白了一些“道理”,部分完善了自己的認知。如果我在幾年前看到這些,有可能也會來一句“扯淡了吧”;還有一些原因,得歸結到人的劣根性上。還是引用《三傻大鬧寶萊塢》里面的一句臺詞:“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覺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覺更糟。”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女性看到自己的閨蜜漸漸比自己漂亮了,心里很郁悶,然后勸她“你這么瘦,多吃點啊”之類的心理(當做調侃)。你覺得你的朋友和你一樣的發展環境,一樣的資源,憑什么他(她)要比你“優秀”,這就是人性中的妒忌。說這個當然沒有什么針對性,因為人人都是這樣的,只不過有的人在漸漸形成自己的認知中進行了恰當的控制,而有的人卻不以為然,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同等條件和環境長大、智商相近的人,在以后有可能有千壤之別的原因。
因為人的天性使然而導致的結果,我一點不覺得沮喪。只要哪怕一個人,因為關注著我的文章,最后使自己的認知得以完善一些,并引導自己去踐行,我就覺得已經非常有意義了。更奢侈點,如果他(她)能通過自己的改變,再影響到另一個人,那意義簡直就太大了。
好了,說了這么多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如果你愿意,我們就一起完善自己的認知,然后去踐行,盡情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