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是每一個職場人不得不考慮和經歷的中轉站。
說來可愛,我早年在見證同事離職時,是震驚且惴惴不安的,當時我寫下了這樣的話。
有人離職,好像有人死去。
大家住在一個四合院內,卻聽不清旁人說話,只有樹上的麻雀不時啼一聲。
那時的我,下了班,聽著歌走回宿舍。一路呆癡遲疑,仿佛經歷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比如某人的葬禮。
后來,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
那感覺就像是見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初初是一驚,到后來,也沒什么可喜的。
忘了是哪本書,可能是《創業維艱》,有部分關于辭員的章節。
慢慢轉變了念頭,開始將離職看成是新陳代謝,自然循環。
辛苦地招人,不舍地辭人,如戀情換季般尋找更好的陪伴。
在商學院,有一種說法,采用末位淘汰制保證10%-15%的離職率,是一家企業健康有活力的標志,大前天二羅的《長談》中也談到了這個。
企業規模擴張,人手不足,拼命招人,經營受阻,成本控制,咬牙辭人的每一刻都是真切的。
他真的愛過你,只是現在變得不合適了。
離職有兩種,一種是上述所說的被動辭職,還有一種是主動的。
分手這東西,誰先提不一定,看誰先忍不了對方。
做好了打算,計劃好了未來,發現枕邊人是那樣的不合時宜。
再見。
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在對的時間地點更適合誰。
離職如跳水
有人急匆匆,也不知自己是不是諳于水性,就一個躍身進無邊水域,撲騰撲騰,爬上岸,再來一次吧;
有人拖延癥,不放心自己若離開跳板,能不能在水里呼吸自如,得以舒展身心,拖了許久;
有人旱鴨子,跳水前心急如焚,恨不得越快越好,跳水后也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趕快上岸;
有人快狠準,在一次次的跳躍中,越發技藝精湛,旋轉翻身,游刃有余,在旁人的驚羨中完成了不可思議的進化。
盡管媒體鼓吹擇一城終老,擇一業終身的匠人情懷。
但這年頭,世界變化之快,跨界打劫,斜杠青年都成了老生之談,誰出門不說自己經歷過幾個牛逼的前任,都沒臉打招呼。
想開了,離職也只是換個餐廳吃飯。
若是碰上好的餐廳,吃久一些,多吃幾道,順便給個好評;
若是碰上坑蒙拐騙的,趕緊扭頭就走;
若是懷著一顆吃遍世界的心,不妨周游,遠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