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的10句箴言

作為一本十幾年來職場新人必被推薦的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應該被人解讀過無數次了吧。放心,這篇文章里一定不會出現“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等等等等這些早已不再新鮮而又無可指摘、毫無破綻的人生指南。

我的筆記里只有一些東鱗西爪的句子,摘選他們的唯一原因是這些句子下面被我用鉛筆劃了線——我看的是紙質版的書。這些句子讓我心中一動,有所共鳴和感悟。從中重點篩出10句,與君分享。

1、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盡管自己尚未達到經濟獨立,仍然覺得上面這句話是世間真理之一。過去的十年里,也見了身邊的一些人由盛而衰,其中不乏家財百萬、千萬的人。有的是因為投資失敗,有的是因為胡作非為,有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大到企業也是一樣,就像諾基亞,眼看著起高樓,眼看著宴賓客,眼看著樓塌了。世間的財富就像流水,潮來之時滿坑滿谷,潮去之時,唯有筑有堤壩的地方才能留下一些水來。

這些年所見所聞給我一種感覺,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并未達到一定程度,突然而至的大量財富往往會帶來災禍。按老人們的說法,“命不夠硬”,鎮不住那些錢。“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誘惑和陷阱的時代,擁有大量的財富往往意味著成了群狼眼饞的羔羊——打開手機看看微信,隨便翻翻就能看到讓人散盡家資的101個方法。

作為這個時代的普通人,可能就得像羅輯思維所主張的“U盤化生存”那樣,擁有一技之長,“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才能在互聯網背景下創造財富;而只有了解基本的商業知識、歷史知識、心理知識,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強的神經,才能抵住誘惑,守住財富。

2、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微不足道的小事。

大學同學10年聚會的時候,大家暢談自己的人生歷程。最后發現,實際上很多同學人生路徑的轉折點,都源于極小的事情。

有一個同學,本來選專業的時候要去學建筑通風,結果去報名的路上被另幾個同學撞上,半開玩笑地拉到了核能專業去,于是現在成了某著名核電站里的技術專家;另一個同學,在投完簡歷回宿舍的路上,經過一個一無所知的宣講會,順手把剩下的簡歷投了進去,結果就再也沒有干過自己的專業,反而做了十年的培訓師。

雖然身邊的人并沒有什么偉大的成就,但對個人來說重大的改變,往往源于微不足道的小事——問題是當時絕不知道那就是影響至深的那件事。明白了這個道理,便可以心態放平,一方面力求認真對待每天的生活,善待每一個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無需對未來的不可知性過于糾結,誰知下一個街角會碰到什么樣的故事和什么樣的人,只需盡人事安天命,無愧于心即可。

3、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與社會情感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積累其他修養的本錢。

回首過去的十多年,發現自己的軌跡正好不自覺地匯聚到了上面說的這幾個方向。

從十年前開始,通過跑步、早起、均衡飲食、規律生活慢慢進行身體的修煉;通過閱讀、寫作、思考進行精神的修煉;通過不斷學習、游歷、體驗進行心智的修煉;通過與家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通過經歷愛與被愛,經歷獲得與失去,主動地、被迫地進行了社會情感的磨練。應該說這四個方面,基本概括了十年以來生活的主線——不斷向上緩緩攀爬的過程。

唯有磨練自身,方能看清世事。不論最后成就大小,人生之路恐怕就是一條不斷修煉的取經之路,別無他法。

4、一旦離開學校,許多人都不再認真學習——從不閱讀嚴肅的書籍,從不在工作之外求知,從不分析思考,也不努力寫作,徒然把時間浪費在看電視上。

在許多年前看了《娛樂至死》這本書,從此以后對“電視”這一存在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在最親近的家人中,有很多人把電視當成唯一的娛樂項目,既有看起來十分豐富的選擇,又非常便宜。然而,看著他們一部接一部地追著幾十上百集的連續劇,對和電視劇一樣沒完沒了的廣告甘之如飴,為地球另外一邊發生的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而喜怒哀樂,我便深深的感覺到電視就像黑洞,可以把人們的無數時間精力全部吸進去,什么結果也看不見。

當然,我曾經也看過很多很多的連續劇——主要是美劇,CSI,老友記等等。現在也偶爾會看。也曾經極度癡迷于電影藝術——直到有一天忽然發現,比起藝術來,電視和電影的本質其實更像工業,更像超市里各種精心設計的購物路線和促銷手段。觀眾什么時候應該哭,什么時候應該笑,什么時候眼睛應該看著畫面的什么位置,全都經過認真的算計。

我一方面為此而贊嘆不已,另一方面對于繼續扮演被制作方遙控的小白鼠心生厭倦。人生本應有更多更有趣、更有創造性的事情,而不應該把寶貴的時間沒完沒了地消耗在別人投喂的精神食品(快餐)上。

5、不讀書跟不識字沒有什么兩樣。(說得好)

這是我多年來常常引用的一句話,不過早已忘了它最初是從《七個習慣》這本書聽來的。這句話有些不講理的霸道感,但我覺得十分恰當。

顯然讀書不是生存必備的事情。我從不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讀書,就像從不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早起、跑步、戒煙一樣。大家都是幾十歲的人了,對這些事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既不應該盲從,也不應該強加。但不讀書的話,識字這項技能確實就沒什么大用處了(除了打網絡游戲和qq聊天)。識字這項技能,并不像原子彈一樣只需放在那里威懾一下就能維護世界和平,它是要拿來用的。

有趣的是,現在除了文字的書以外還有大量的有聲書——理論上只要聽得懂普通話的人都能閱讀,只要他愿意,網上的有聲書一輩子都聽不完。這種情形之下,一個識字的人不讀書,甚至還比不上一個愿意去聽書的不識字的人。也就是說,上面那句話已經可以再進一步,改成“不讀書可能還不如不識字”,更貼切一些。

6、如果有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假如兩個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余。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最近看到一句話說,”專治就是覺得自己一定正確”(大意如此),深感贊同。這個世界如此復雜,歷史上但凡覺得自己一定正確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笑話。帝王將相,商人大亨,甚至著名的科學家莫不如是。

如果遇到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互相心生英雄相見恨晚之意,惺惺相惜之情,那也無可厚非,甚至是人生樂事。可如果一看到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非要辯論個大是大非,非要打個你死我活,甚至人肉搜索,非要將其搞臭搞倒,那就未免心胸太窄,肝火太盛。看過《三體》的人都知道,在茫茫宇宙里人類渺小如螞蟻,什么是非對錯都是過眼煙云。以我這些年的經歷來看,如果身邊沒有幾個常常和你意見相左、并且能夠實話實說的人,人生恐怕也是相當的沒有意思。

只要認可大家都是有一定智商的、會思考的人,那么別人提出的看法就一定有其理由,哪怕他胡說,也一定有胡說的動機,為之進行一些思考,或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也未可知。總之,在自己習慣性地開口反駁之前多想想,可能更好。

7、休太長的假,看太多的電影、電視,打太多的電子游戲,長久無所事事,都只是浪費生命。無益于增長智慧,激發潛能,增進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過在制造更多的空虛而已。

對于這句話,頗有體會。

從高中畢業到上班,期間的這些年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悠長假期。大學時的上課強度,現在看來幾近笑話,于是那時候看了太多的小說,看了太多的電影,打了太多的CS和KOF,長期無所事事——就像村上春樹在《1973年的彈子球》里所說的,在悠長假期能喝掉一個游泳池那么多的啤酒的那種無所事事。

現在回過頭來想,整個過程除了無所事事以外,并沒有太多的其他意義。以我的個人體會,連續打12小時電子游戲以后,除了臉上長包、嘴角起皮、腦袋發蒙以外,心里并無太多的滿足感,更多的是明知手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卻虛度光陰以后的自我否定和空虛緊張。

8、只知抱怨的人,就是以挑剔別人的錯誤為能事,借以證明“錯不在我”。

有一類人屬于我最不喜歡的那些之一,那就是動輒說“中國人就是不行”、“中國企業就是不行”、“中國游客就是不行”、“中國政府就是不行”的那種。這種句式可以無限列舉下去,無非就是兩種,這也不行和那也不行。

這種人的無聊之處在于,他總覺得自己是游離于社會以外的,就像一邊往窗戶外面吐痰一邊罵中國人素質低的出租車司機。我覺得這種做法的害處在于,他一方面口頭支持一套價值觀,另一方面往往實踐著另一套價值觀,長此以往難免會有精神分裂的感覺。

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要說別人的不對,最好先保證自己沒有犯同樣的錯誤。但眾所周知,很多錯誤是每個人都難免會犯的,或多或少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抱怨其他人,或者抱怨社會,其實就是在抱怨自己,自己排斥和否定自己。

其實大家都很忙,沒人在意你錯沒錯。非要證明“錯不在我”,實在是對自己的重要性嚴重誤判的一種表現。以我多年的經驗,直接說“我錯了”,常常是成本最低、最簡單省事的處理辦法。

9、富足心態源自厚實的個人價值觀與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并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

這些年還真是見了幾個堅決不和人分享的人,不禁讓人感慨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坐飛機的時候,我喜歡從窗戶往下看。如果趕上沒有霧霾的話,就會看到人類真正居住的區域實際上占地面積少得可憐,稀稀拉拉占了一小片地,過好遠又占一小片地。居中的只是一條條孤零零的路,就像放風箏的線。

對全世界70億人所能占有的體積做一個簡單計算就知道,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人裝到一個正方形盒子里,這個盒子的邊長只要750米就夠了。擱到地上,只有大連星海廣場的一半大,往地球表面隨便什么地方一扔,找都找不到。這么一想,覺得人類在世界上所能占有的資源實際并不算多,想把世間的資源全都耗盡,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以我的經驗,一旦感覺自己又起了貪婪之心,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往宇宙中看。一旦意識到自己只是如此渺小的宇宙塵埃(地球)上的渺小的人類之中最普通的一個,就會覺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屬無比的幸運。對于自己暫時擁有的東西,不管是有形的寶貝,還是無形的思想,如果看得太重,都是些妄想和執念罷了。

10、一般人對于成功的個人、家庭、團體總是欽羨不已……但他們真正想要知道的卻是成功背后的秘訣。——有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這類答案的人。

我能想到最有意思的就是寫教人如何買彩票的書的專家。這些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大方的人,如果我懂得如何買彩票能中獎,那我一定嚴格保守秘密,絕不告訴任何人——當然是自己用這套方法來買彩票最賺錢呀。

教人如何買股票必賺的書也是一樣,如果有人知道如何炒短線、如何炒中線、如何看莊、如何在熊市賺錢、如何在牛市賺10倍,他們干嘛不自己賣了房子去炒股票呢?真是匪夷所思。

教人如何成功的書也是這樣。有些人本身算是成功人士,例如馬云和王石,他們站出來講講自己當年的故事還可以理解,但很多怎么看都不像成功人士的作者寫出一套又一套的書,告訴各種各樣的人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如何能成功,就很有意思了。

隨著歲數漸長,人就不那么容易被騙。我覺得,很多人其實根本不想知道如何成功,他們真正想做的是解釋自己為什么不成功。窺探成功人士的秘訣,大多時候目的并不是學習他們,而是告訴自己:看,人家是有這樣那樣的特質才會成功!既然我沒有那樣的特質和運氣,成功不了也很正常。

其實看來看去,真正靠“成功學”這門學問成功了的,怕是只有賣成功學的書和DVD的那些人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月底正是財務忙的時候,更何況公司是25號結賬。這兩天一些數據核對不起來,公司上下的氛圍都不對。 財務總監下達了限期...
    簡約Dr閱讀 612評論 1 1
  • 最近在讀曹昇的《流血的仕途》,我對李斯這個人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忘記了是哪里給我的這種印象,:一直覺得李斯這個...
    卓琪閱讀 171評論 0 1
  • 好久沒回家了,今年請假提前回家,發現媽媽已經落成了一位大廚,爸爸已經成了一名專業的裝修師傅。兩個人都將至六旬,何以...
    婷下來思考閱讀 17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