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出現的幼兒園虐童新聞,在朋友圈引起軒然大波。那些個鏈接,真是觸目驚心,一張張圖片、一樁樁事件,令人發指!
這是赤裸裸的校園霸凌,這一系列的惡行讓人不寒而栗。
當我看到這一幕——被熨斗燙破的一張幼童的稚嫩的臉,我不忍心再看下去,實在太慘不忍睹……
在這樣一個文明的現代社會中,媒體頻繁爆料稱各大幼兒園的幼兒遭猥褻、遇虐待、被強迫睡覺…作為當事人的長輩尤其做父母的,在得知真相后,內心會不會奔潰?
每一個做家長的內心受到的沖擊強度不會亞于我們在觀看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時的感受。
我當即聯想到的是“爛蘋果效應”。
在事件發生的那些幼兒園里,這些個作為成人的幼兒教師,他們是有多憎恨一切具有與生俱來的活力的人和事?
而幼兒時期的孩子一個個又是多么天性活潑、生性愛玩,以至于無一幸免地要成為他們虐待、打擊、扼殺的目標。
在成人的世界里,這種種行為是玩笑、是快樂,抑或是發泄、是享受;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是真實的恐怖,是絕望,是痛苦,是無助,是孩子用多少年甚至用一生都沒法彌合的創傷。
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年幼無知的孩子,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他們不懂如何熟練掌握自衛的技能,他們一直是家人呵護、簇擁著成長,被灌輸愛的教育,被眾星捧月般地撫養。
但是,當他們被放進一個彌漫著“毒心”而非“愛心”的“籠子”,他們顯得如此無能,如此弱小,他們年幼到不足以分辨玩笑和現實。
然而,他們面臨的恐怖、痛苦卻如此真實,一個個受害的孩子,每一個他都沒有外援,他們太小,以至于沒有意識去聯合起來發聲、反抗“以類聚”的變態成人合作實施的暴行,他們很難擺脫那些困境。
直到小小的身軀、弱弱的心靈再也沒有辦法支撐他們走進那個地獄一般的地方——那個本該充滿歡樂、笑聲、友愛等種種正能量的,本該是圣潔的校園,他們哭著喊著懇求媽媽、爸爸,不要送他們進那所幼兒園。
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才慢慢浮出水面,要到太多傷害業已造成,太多禍害才得以被揭發,我掩面而泣:“我們成年人啊,果真是又聾又啞!”
一直要到虐童事件被公諸于世,被查個水落石出之日,我們才意識到要去關注自己家里的孩子,去重視跟孩子之間的用心交流,才想到要保護好年幼的孩子,是不是太遲了?
一位教師,在小朋友們的心目中多么神圣,不可褻瀆,他在孩子的世界里扮演的是上帝,是神祇啊!
誰曾想到,他們會以把一個幼兒的世界踐踏、摧毀直至崩塌為樂?
有哪個幼兒或幼兒的父母會去揣度他們發出行為背后的惡?
如果一群老師,是一群,不止一個,他們的心理不健康,他們心靈扭曲,他們的心理問題不及時處理好,那么“爛蘋果效應”無疑會出現在千千萬萬個校園里,不計其數的孩子將不幸淪為“被爛掉的蘋果”。
當一個自己身心都不健全的人面對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個體,當他擁有絕對的權力,他自己生命中曾經經歷的所有黑暗都將通過他的惡行得到恣意宣泄吧!
按照人群里心理異常的人數比例,只要有百分之零點一的教師心理異常,對于整個教師隊伍來說該是多么龐大的基數,那足以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災難,那意味著每天有多少名孩子要面對這樣的老師?
家長若不及時發現,學校若不作為——沒有建立投訴老師、及時反應處理這類問題的應對機制,不難想象,身心受創的孩子將數不勝數,他們在離開校園以后,該要付出多少代價,以療愈那些曾經受傷的創口?
被凌虐過的孩子們,是否會終生背負著黑暗、可怖、殘暴的因子,就如同被喪尸撕扯、嚙咬過一般?
盡管,我也是一個教師,但同時,我也是一個還還不至泯滅良知的母親,一個嚴守道德底線的人。
我們知道,在應試教育制度下,家庭和社會賦予教師的權利一直很大,本來中國傳統文化就強調“天地君親師”,教師握有塑造一個孩子身心靈的力量,兼具摧毀孩子內心世界的空間,所以一個教師本身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太重要。
凡涉及教育,事關國家人才培養的事都不是小事。只是各個院校,不管私立或公立,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招聘教師時門檻過低,以至于疏忽大意,沒有過濾掉虐童事件中出現的這類“渣男渣女成員”,害該校名聲掃地,甚至,“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某個教師群體被冷眼相待,校園里一點風吹草動都被無限放大,被鄙夷,被唾罵。
我們當然不難感同身受,受害孩子們的母親耳聞目睹這些事件背后真相的痛心疾首和對迫害者及其行為的恨之入骨。我們心疼那些孩子,為他們的不幸遭遇而悲痛、欲哭無淚。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在國內,這樣的事件雖頻繁發生,卻上升不到刑事案件的層面,施暴者只要沒有構成受害者重大傷殘,頂多就是被開除、被罰款、向受害者及家屬公開道歉,重則來個行政拘留。
可是,這對于孩子們肉體遭遇的疼痛、(尤其)心理被蒙上的那層無盡恐怖陰影來說,那樣的處罰是不是太輕了?
我們強烈呼吁:
法律需完善,機制待建立。
提高包括保育員在內的各類教師的素質,提高招聘標準,抬升收入門檻。
加強法律監督,制定詳細的保護未成年兒童不受霸凌的條例。
我們的社會,從個體到社會意識再到公共部門、司法干預,在防范虐童問題上,要有足夠的警醒,要盡最大的努力走出“無意識”之失。
同時,我們做父母的,絕不能又聾又瞎,請盡可能地,在下班后,盡快回歸家庭,跟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多了解他在離開你視線時的生活和學習狀況,絕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