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
鋼琴老師在給孩子上頭一節課時,一開始就會把一些音樂術語講一遍,比如高音譜號、低音譜號、小節線、四四拍之類的,先讓孩子明白音樂的語言,從而更好開展下面的教學。然而,以上全錯,照本宣科,要這個老師何用?
孩子是很天真的,為什么愿意來學鋼琴,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個人興趣,來學琴之前肯定是曾經看到過別的人彈鋼琴,于是才萌發了興趣,孩子現在想要的就是盡快地能摸摸鋼琴、按按上面的黑白鍵,這種迫不及待的心情相信都能理解,特別是年齡偏小的孩子更是如此。而老師居然在旁邊嗶嗶一堆音樂術語,與孩子的想法背道而馳,你說孩子能聽進去多少?這種教法可以瞬間抹殺孩子的興趣,孩子會有種入坑的感覺,早知道這樣就不學了。
第一課的正確打開姿勢(注意!敲黑板啦)應該是隨性,慢慢引導,先摸清楚孩子的性情,讓孩子跟老師互相認識,甚至交上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讓鋼琴成為師生之間的媒介,老師就講講鋼琴的外觀,讓孩子看看鋼琴的內部構造,一般小孩看到這些都會有“哇瑟”這樣的驚嘆,從而讓孩子覺得不枉此行,有看頭,激發出學習動力。然后就是簡短地說下坐姿手型、鍵盤組成就OK,接著就可以開始上手彈了。至于術語方面,曲目中涉及到的就講,沒涉及到的就不用太去強調。發現孩子心不在焉的時候可以暫停休息一下,或者給孩子彈上一曲,讓孩子提提神。如此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是在為興趣而學習,而不是被逼著學。
老師得時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懂得護好孩子的興趣,才能真正地教好孩子。我們常聽某某說,哪個老師教得好,其實教的東西大同小異,也不在于老師的資歷有多牛B,而是因為那個老師更懂孩子。先坐下再糾正——
不要急著直接教正確的坐姿,先讓孩子自己去坐好,嘗試感覺應該是什么樣的姿勢,然后再去糾正屁股坐哪兒、雙腳放哪兒、身體跟琴邊的距離,這樣更便于讓孩子記住。當講到身體要對正中央C的時候,順便引出88琴鍵的概念,最好能讓孩子自己找出琴鍵的黑白規律,然后告知鍵盤上有8個do鍵,中間那個就是傳說中的中央Cdo。
手型這玩意兒——
有的老師讓孩子握個雞蛋,也不怕成本太高。手有大有小,雞蛋也有大有小,如何能保證能剛好吻合?最好的辦法是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拳頭,此為萬能正解。彈奏時,關節和手背凹陷是常見錯誤,不要用力,手型就能恢復過來,慢慢養成習慣,等定型了就好了。手型很重要!手型很重要!手型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觸鍵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觸鍵僵硬是常見病癥,更有甚者會全身跟著跳動,那是因為沒懂。其實關于觸鍵不用講得太復雜,抬起、放下、收回,敲擊鍵盤的整個過程,手腕、手臂、肩膀都處于放松狀態。孩子太小無法理解,怎么破?準備個小榔頭和釘子,讓孩子去板上釘釘,為了安全起見,也可以用充氣的錘子玩具來代替,敲打桌面,主要是讓孩子記住這種節奏感,榔頭就是手,釘子就是琴鍵。然后再回到鋼琴前,把這種感覺帶入到觸鍵當中,是不是更好理解了?
觸鍵練習一開始一定要慢,這是為了讓手指有足夠的時間做好動作,熟練后再慢慢加快速度。
斷奏就是觸鍵的進階版——
觸鍵只有手指動,而斷奏需要加上前臂的帶動,手腕依然是不用力的,這點跟跳繩基本一樣,由前臂帶動手腕自然運動,如行云流水一般。
邊彈邊唱拍——
初學階段一定要大聲地數出拍子,按照”do、2、3、4”這樣來數,一來可以把節拍拿捏準確,二來為以后的彈唱打好基礎。類似do、da、da、da的數拍法,對太小的孩子不適用,經常會忘記數了幾個da。還有1、2、3、4的數法沒有唱音,對熟悉五線譜稍顯不足。
記住啦!要數拍。不然以后就算彈得一手好琴,但不會唱,一唱就亂,那也只能算個鋼琴殘障人士。
絕對不要拿電子琴當替代品——
要想學好鋼琴,就老老實實地去買臺貨真價實的鋼琴,再不濟起碼也要是臺電鋼琴,至少觸鍵感類似,不會對以后彈真鋼造成太大影響。不想買就天天到琴行去練,總之不能用電子琴。電子琴是以多變的音色節奏為特色,對觸鍵要求不高,遠達不到鋼琴鍵的重力效果。學電子琴的人去彈鋼琴,出來的聲音是輕飄飄的,那是因為手指不適應鋼琴鍵的厚重感,沒力氣按下去。
請保持初心,別忘了為什么學鋼琴。本文由“樂來樂好EDU”原創,在公微也會同步發送,轉載請注明出處。下篇會寫《請彈吧》(用左手),會盡量精簡點兒,不碼這么多字,第一課稍微啰嗦點,是為了讓初學者們更明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