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命命鳥》的佛教因素

? ? ? ? ? ? ? ? ? ? ? ? ? ? ? ? 摘? ? 要


? ? ? ? ? 敏明聽見“命命鳥”三字,心里似乎有點覺悟。她注神瞧著那鳥猛然對那個人說:可不是我和我的朋友嘉陵嘛?為何我們都在那里?那個人說:是不是你自己覺得。敏明搶前幾步,看起來還是一對呆鳥。她說:還是一對鳥兒在那里:也許是我的眼花了。? ? ? ? ? ? ? ? ?

關鍵詞:命命鳥


一,日光、佛光

? ? ? ? ? 諸天境界。見其光明。及聞說法。身心清凈。人道眾生。見佛光明。“光”乃在佛教中有著不一般的意義。

? ? ? ? 文章開篇就出現了“日光”,“她不理會日光曬著她,卻不歇的抬頭瞧墻壁上的時針,如像等什么人來似的。”以此來間接的揭示了敏明與嘉陵的情感且“日光”含佛教之釋迦牟尼而敘篇又在小說中寫道“壁上掛的都是釋迦牟尼應化的事跡,當中懸著一個卍字徽章和一個時計等”。

? ? ? 文中之光乃是象征意蘊。由“日光”經“佛光”到“月光”,是女主人公敏明與男主人公嘉陵經歷的愛情的萌動,生長,受阻最后滅亡而生命也走到了盡頭的過程。光的變幻與他們的命運流轉緊密相連。開篇的日光印證著敏明的愛情萌芽,故事的開始。“光”照射在她的身上,就像是“月光”撒在那對呆鳥似的。寓意著佛光從炙熱得射到清涼地把光撒。融入了讓他們的目光充滿美好的期望。這正好與他們向往極樂世界凈土。憧憬,安享。

? ? ? ? 本文中嘉陵與她念了一段經,佛問摩鄧曰:“媛阿難何似?”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耳;愛阿難聲音;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氣不干凈。”且這段經文是曇摩蟬講給嘉陵的。然無意中傷了敏明,其實,嘉陵與敏明已然心中各有各的事了,但誰都沒有盡情的吐露出來,一瞬間氣氛變得異常尷尬,就連呼吸都困難些。嘉陵坐不多久就告辭回家去了,因為這段經文敏明更加堅決了起來。由生氣轉變為失望,使得不再為“愛情而活”。

? ? ? ? 繼而敏明在樂亭旁邊祈禱女弟子敏明,稀首三世諸佛:我自萬劫以來,迷失本來智性;因此墮入輪回,成女人身。現在得蒙大慈,示我三生因果。我今悔悟,誓不再戀天人,致受無量苦楚。愿我今夜得除一切障礙。轉生極樂國土。愿勇猛無畏阿彌陀。婦聽懇求接引我,南無阿彌陀佛。

? ? ? ? “……我和你永遠同在一個身體里住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啊。別人把咱們的身份做倆個是他們把自己的指頭壓在眼上,所以才會生出這樣的錯誤。你不要向他們這樣的眼光。要知道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啊”

? ? ? ? 這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啊”實質上就是命命鳥在敏明,嘉陵身上的現實反映。只不過當時倆人只是將這首歌當成是平常的戀歌,并沒有上升到佛學里的“命命鳥”層面。

? ? ? ? 而“命命鳥”是出現女主人公敏明的潛意識的幫助她看清自身情感的生物,在佛光普照中,敏明由人指引進入到一個極樂世界,這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未曾見過的,在美麗的景色中流連忘返。

? ? ? ? 嘉陵在一旁默默的聽完倍感欣慰,且沒有一點悲痛。并非他已經不愛敏明了而是嘉陵已被佛教的經文洗了腦。嘉陵非常樂意陪伴著敏明,聽了祈禱已知敏明厭世愿意與她一同離開。敏明的祈禱與厭世的表現了佛教意義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她的思想,現已是黯淡的月光。


二、命命鳥

? ? ? 命(ming)命(ming)一般是指動植物的生活能力;鳥(niao)脊椎動物的一綱,溫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

? ? ? ? 命命鳥是佛教傳說中的一種鳥,此鳥一身二首,生命相依一榮俱榮,一死皆死,故稱共命。“神識各異,同共報命。”神識在佛教中猶言靈魂,是決定了一起生命轉世輪日仿根本。而此鳥一身二首共同倆個神識,也就是說該鳥一體同具有兩個生命,而這兩個生命命運是相同的。

? ? ? 敏明是緬甸仰光一個虔誠的具有南傳佛教背景的女居士,嘉陵同樣也是一個佛教徒弟,一面入學,一面跟著曇佛蟬學經典。面臨父親的反對,夢中的“命命鳥”敏明向往著的“極樂世界”細想著異象,透著光不由得想起在樹林里忽然瞧見的命命鳥變作為她和嘉陵那回事,頓悟他們倆個是這邊的一對命命,對岸稱為不同的但命運相同的命命鳥。

? ? ? “命命鳥”中蘊含的佛教意味的智慧層面是來自佛教賦予給兩個主人公頓悟的根性,而人生層面的元素是作者自身對命命鳥佛教意味的理解以及故事中各個角色對佛教的理解。另外作者用充滿異域色彩的筆觸寫緬甸的佛教傳播盛況。尤其是女主人公在佛光普照中進入的極樂世界,則滿是帶有佛教意味的美麗光彩。文學作品的鑒賞,本身是由讀者完成的,但在這之中作者本人在創作過程中對讀者的引導也是至關重要的“命命鳥”中許地山就遵循了自己的鑒賞原則來引導讀者,讓我明了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創作理念和其中傳達出來的佛教思想,這其中蘊含著的人生智慧要在悉心的考究中才能顯現出來的。

? ? ? 本文一開始到結尾逐漸的引發著敏明夢中所看到的那對“命命鳥”故事的發展情節并非復雜,但其深深體驗本文的一字一句無不散發著“佛與愛”相撞的味道。

三、經文

? ? ? 對愛情的體悟,敏明與嘉陵不同。敏明真實悟道,厭惡生活;而嘉陵只是對佛國凈土心生羨慕。因此“譬如我到蠻德勒去,不是嫌惡仰光,不過是我未到過的那城,所以愿意去瞧一瞧。現在你是第一類人,我是第二類人。”

? ? ? ? 嘉陵對于敏明而言已不是生死愛戀的戀人,而成為了生死河中痛苦流轉的命運之一。這一點正是突出了他們的已經超出愛情故事邁到了宗教的高度體現。

? ? ? 細細品味其實嘉陵的對佛教的崇望遠遠高出對敏明的愛。個人認為嘉陵愛她不過是更愛凈土而敏明厭惡塵世。這二人在河中嘉陵吻她敏明不過是一眼也不看嘉陵正因為如此罷了。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

? ? ? 在小說中,作者有意將女主人公敏明同摩鄧作比。敏明曾有兩次對愛情和婚姻進行體悟,一次是聽到“命命鳥”三字,心里似乎有點覺悟;另一次是嘉陵為敏明所講的那段經文,敏明心里更是明了。

? ? ? ? 小說中一前一后,由命命鳥這個意象入,至聽聞佛法二解脫,正是闡述愛情婚姻的虛妄不實,生命的生死流轉的苦痛,追求永恒解脫的佛教理念。但對愛情的體悟,敏明嘉陵層次不同。敏明是真實悟道,厭惡生活。而嘉陵只是對佛國凈土心生羨慕。因此,嘉陵說“譬如我要到蠻德勒去,不是嫌惡仰光,他巴不得立刻離開才好。現在你是第一類人,我是第二類人。”而對于敏明,“現在聽他這番話,知道他與自己覺悟雖然不同,但她常感到他們二人是那世界的命命鳥,所以不甚阻止他。”敏明已經悟道,所以對于嘉陵的看法,對于愛情婚姻的看法前后已經大為改變。而正因為如此,該篇小說已經不是單純的描寫敏明和嘉陵的愛情故事了,已經升華到宗教的層面。眾生男女都是“那世界的命命鳥”。對于敏明而言,世俗世界“仰光”也成為了彼岸世界。嘉陵對于男女愛情“不是嫌惡”,仍有所向往,因此在共赴佛國凈土的過程中,“嘉陵回過臉向敏明唇邊親了一下。他說‘好朋友,你不親我一下嘛?’”,而對于敏明,“好像不曾聽見,還是支地走。”

本人所發布過的都是原創喔:-O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