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洛陽的古早味兒Ⅱ

原創(chuàng)2017-07-03妙兒(文中所有圖片均為妙兒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需聯(lián)系我)

81路到龍門石窟。

時間不湊巧,只好在龍門石窟下客處的旅游景點吃了午飯。這種地方的飲食,通常是既貴且不好吃的,又一次驗證了。

洛陽水席之一—牡丹燕菜-與牡丹無關(guān),經(jīng)過六七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原料是蘿卜絲,味道,實話說,一般(圖左一)。

水席之二—河南燴菜-粉皮、平菇、豆付干、油炸肉丸等燒的一鍋菜,色:暗沉,品種:雜亂,味:與左同。(圖右一)

所謂水席,原來是說湯湯水水,混個肚圓啊。

旅游車下客處距離景點入口還有蠻長一段距離,就是到了售票處,往石刻處走,也蠻遠,穿過售賣旅游品的長街,左手是龍門大橋。

橋下是流淌的伊河,河面寬闊。

伊河的水極淺,水底卵石清晰可見,有些淺灘,水底裸露在冬天的暖陽里。

爬石梯,一段幾十級的石階,以為到頂了,上面卻還是石梯;

折轉(zhuǎn),再爬;

幾乎垂直;

再爬;

折轉(zhuǎn)。

心幾乎要從喉嚨口跳出,倚著欄桿喘氣,回過身看來時的路,想看看爬了多少級?再轉(zhuǎn)身,與大佛面對面了。

一剎那有點發(fā)呆。

這是否就是那個舉世聞名、歷史書里、郵票上看到的“盧舍那”大佛?

浮躁與做作,癡嗔與薄怒,皆上不得臺面,入不得法眼。這才是勝唐當權(quán)女皇的風(fēng)范,端莊持重,大氣沉穩(wěn),不怒自威。

雖歷經(jīng)自然風(fēng)化,手臂以下部分看不出衣服原來的式樣,依然感到氣勢逼人。

不是高度。

是氣度。

脅侍菩薩-普賢還是文殊?

右手邊的是阿難,佛陀第二大弟子,大弟子迦葉由于石頭的自然風(fēng)化,已沒有了形狀。

佛教傳到中土大唐,佛國的人們已然變得細眉鳳目,長相圓和。

力士的裙裾。冷硬的巖石,何以塑造出布料的軟和垂墜之感?

怒目的天王

天王腳下踩著的小鬼,似乎有胡人的長相

伊河兩岸的山上,大大小小的,都是石窟,再往前走,卻覺得沿途任何洞穴都如同這之前看的賓陽中洞、萬佛崖、蓮花洞一樣,神馬都是浮云了。

即便浮云,也是不可忽視的浮云

美麗的浮云

梅蘭芳先生的《洛神》就是參照的這尊觀音造型,身形微轉(zhuǎn),手臂微垂,美麗極了。

穿過伊河,到達東山,也是石窟,及香山寺、白廟、蔣宋別墅。

有不少佛首,如今妥善的珍藏在異國的博物館里,受到極好的保護;而我的面前,盧舍那大佛前香火正盛,燃起的青煙迷住了眼睛。煙火熏黑的,何止是這千年摩崖石刻,還有無法復(fù)制的歷史!

向歷史致敬!

下周繼續(xù)跟著妙兒游天下之下一站——廟會上遇見媒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