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的時代,知識越來越多,學也學不完。辛辛苦苦學完卻記不住,沒過幾天就忘了。即使記住了,到了應用的時候感覺用不上。遇到這三個坑,看看大牛怎么操作的。
從內而外,先明確學習動機。
你為什么要學習?每個人的動機不盡相同。大部分人是應付師長、單位、社會的要求,違背自己的興趣,被迫學習,所以充滿焦慮。一部分人是出于他們的三分鐘熱度,突然受到什么影響激起興趣,然后不了了之。極少部分是基于他們長期目標規劃做出學習的選擇,有了目標,自然學習的充實而快樂。
在古典老師看,學習有四大功能,可由目標性和緊迫性分為倒逼、模仿、腦洞、體驗。
尋根探源,找到知識的源頭
1.底層邏輯
神雕俠侶中,金輪法王曾指點楊過,說他的武功花樣不少,但雜而不純,博而不精,如果想要找郭靖報仇,必須深入鉆研一門武功。現在,知識的種類繁多,想要樣樣精通似乎不太可能。所以,找到知識的源頭就應當了解各類知識的最核心可通用的底層邏輯,博取眾家之長,構建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
2.主題閱讀
什么才是一類知識的底層邏輯?系統來說,你需要找這個領域大師的著作,順藤摸瓜,找出其他類似的書籍,翻看目錄,那些內容重疊的大多就是這類知識的源頭。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有個良好的習慣,每隔三年他都會選擇進入一門新領域研究,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與世界的聯系。
3.書人事網法
古典老師依據系統性與及時性列出書、人、事、網四個維度來探索知識的源頭。
書是最系統的,選書可以參考主題閱讀法。
從人的角度來說,更多的是進行資源的整合互換。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互相分享之后就有了兩個思想。從事的角度,說的是事情發生后的復盤,并向他人吸取經驗。網的角度就是充分發揮你的搜商,大部分的知識信息都可從網絡上獲得。
為我所用,豐富自己的大腦
想想我們都已經生活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里,我們所經歷所感受說思考的,都內化形成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三觀建立的基礎上,為我所用,就意味著你需要依據價值觀對你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取舍。不符合你價值觀的內容,即使有用,你也有足夠的理由拒絕。
要想在相同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經驗,那就必須擁有更多的經歷,那就需要代入自己,以人為師,以史為鑒。把所有你從別人從歷史中看到的案例當成你面臨的問題,試著解決它們,再從生活和歷史中尋找答案和反饋。然后你就能知道差距,思考提升的空間,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見識。
通過輸入在輸出,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