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徑的不同,也許是因為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扇動了它的翅膀,但更大的可能是因為在關鍵的時刻,你做了正確的決定。
1940年代,在美國軍方的要求下,一項旨在證明受測者是否具有高中畢業生同等知識水平的測試誕生了,這項被稱為GED(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普通教育發展項目)的測試。設計之初是為了讓士兵們退役后就業或接受高等教育提供相應的學歷證明,而到了1990年代,這個項目逐漸吸引了許多高中輟學的學生,尤其是低收入和少數族裔學生, 因為一旦通過考試,意味著他們有資格像正規高中畢業生那樣繼續攻讀大學等高等教育。2001年,有超過100萬年輕人參加了這項考試。
在《性格的力量》第一章中提到,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師詹姆斯·赫克曼曾對GED項目做過研究。赫克曼在分析了幾個國家級大型數據庫之后,發現GED獲得者的智商幾乎與正軌高中畢業生不相上下,然而,在對他們完成高等教育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察之后,卻發現二者大相徑庭。
GED證書獲得者,在被大學錄取或修完高等學位所需課程的比例僅為同齡的正規高中畢業生的6.5%。而在年收入、失業率、離婚率以及吸食毒品方面的,GED證書獲得者的情況與高中輟學者的情況幾乎毫無二致。
換言之,盡管他們考試成績和IQ測試成績都不錯,即使他們拿到了GED證書,但對他們的生活并沒有什么積極意義。赫克曼說:“雖然GED證書持有者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但他們缺乏深謀遠慮,缺少堅持到底的精神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在《性格的力量》第四章中還提到2009年出版的一本書,《沖過終點線》,這本書源自兩位大學校長兼經濟學家,他們是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廉·鮑思和明尼蘇達州麥克萊斯特大學校長邁克爾·麥克弗森。他們研究了68所大學20萬名學生的數據,試圖發現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大學畢業、哪些輟學及其背后的原因。
他們出乎意料地發現SAT或者ACT這兩項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的得分并不是最精準的指標,而學生高中階段成績GPA才是預測大學畢業率的一個精準指標。他們發現如果高中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無論是來自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不管他們隨后考入怎樣的大學,畢業率都會很高。
他們的結論是:中學的成績,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動力和持久性,還能體現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時間管理能力,因此,它對我們預測一個學生能否完成大學課程意義更為重大。但是,這些能力和習慣,一旦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很難通過培養而改變了。
按照賓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馬丁·塞利格曼的觀點,這些性格培養和好習慣養成(心理學上稱為認知行為干預)的最佳時機是“童年期即將結束,但青春期尚未到來的時候。”
由于不同地區和性別的差異,以及個體的差異,具體的時間節點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我自己讀書早,小學是五年制,加上又是男生,我回憶起來,剛上初二時,是突然覺醒,發奮讀書的關鍵期。現在的孩子應該是小學六年級前后。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家長們千萬別光想著小升初,想著擇校和補習,務必更要好關注孩子的性格培養——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思維習慣,規劃未來的人生,設定目標和認清困難。
此處用力,四兩撥千斤。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讀寫能力》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語文同步說文解字》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STEM Kids 少年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