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詞讀完了。今天想先緩一緩腳步,說說讀易安詞的一些發現和感想。
一個,她大量使用非常口語化的語言(整句而非個別詞語),因而令作品顯得非常清新而情真意切。比如她在一曲《臨江仙》中寫道:
誰憐憔悴更凋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直白、上口,厭厭無趣的心情呼之欲出。
其二,她似乎特別喜歡用重復的字。
重復的字很難用,我想這是人所共知的。許多名家忌諱在同一首詞、特別是同一位置出現相同的字,更別提將兩個相同的字疊在一起用了。
重復用得好,就會形成特別漂亮的韻律,比如(又來了,請不要打我)蘇軾的《蝶戀花》: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或晁補之《水龍吟》:
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用得不好,就是明晃晃地大聲宣告:我詞窮!
而重復的兩個字放在一起變成疊字,想必也是賦詩填詞里一道難題。寫得難看的,不光顯詞窮,還俗。寫得好的,出奇制勝不說,更環肥燕瘦、各具情致。
對我來說,易安所作最美的疊字當屬《聲聲慢》中艷驚四座的頭十四個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而在她的其他幾首作品里,也有幾句很有意思的重復的字詞使用。
《訴衷情》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
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
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
請忽略“悄悄”和“依依”這兩組平庸的疊字。
我喜歡的是三個“更”字。想留住春,留住夢,所以再揉一下花的殘蕊,再多捻取一些余香,將這一刻再多保留一會兒。
三個“更”,層層疊進,從具象到抽象,描繪心態之細膩宛轉,簡直不能更美妙。
《行香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椗?,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浮槎來,浮槎去”,“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依稀有《古詩十九首》的氣質。單純,質樸,平直。
《憶秦娥》
臨高閣。
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
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
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多么濃郁迷人的味道啊。
我將這個“還”理解成還東西的還(huán)。深秋,西風陣陣吹落梧桐。梧桐葉落下,把秋色留給我,把寂寞也留給我。
兩個“又”,是情感上的不忍和無奈。兩個“還”,從秋色到寂寞,是意義的遞進,也是感受的加深。放在現代,也是極好的詞。
李清照曾自言酷愛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并“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不知她對疊字的喜愛是否也由此而來?
啊,想得好多~自己都覺得有些無邊了,還是趁早打住。然而也還是很高興自己有這些小小的發現,借用東坡的話,那就“寫呈取笑”一番,“呵呵”(是的,東坡也寫過“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