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學電影的第一節課,分析的就是日本電影《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電影觸動,也被電影里松子寫下的一句話所觸動:“生而為人,對不起”。這七個字,概括了松子走到人生盡頭的悲哀。當時老師說,這句話,出自日本作家太宰治,還介紹了,這位作家另世人都印象深刻的自殺經歷。當時,我便想去讀讀他的書,到底是什么樣的文章,才能寫下這樣令人覺得悲涼的語言。
而雙十一,這個令全中國乃至世界都狂歡的節日里,這本書也被加入了我的購物車,而且來的最快。這本書,沒有多少字,如果能靜下心看,一天不到也就看完了。而對于一年都沉浸在考研日子里的我,特別是,處在焦慮中等待銀行復試通知的我,看了5天,才斷斷續續的把它看完。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感到一種錯覺,我看的到底是作者本人經歷的真實寫照,還是他妙筆生輝下寫的短篇小說。不論是《人間失格》還是他未完成的遺作《Goodbey》,你都會發現他的影子。書里的人,聰穎而不合群,強裝歡笑去逗他人開心,怕被世人認為奇怪,卻終究發現世人不過是人,想想也沒那么可怕。
他在書中描述了的“他”是個懦弱的人,邊緣化的人,面對妻子被人玷污卻選擇逃避,參加共產主義活動不過是因為這種地下活動令他感到刺激,日日沉迷在東京的繁華與糜爛之中。他不被世人所看懂,亦看不懂世人。
書里的很多經歷,都跟太宰治本人非常相像,出身在地主家庭的太宰治,年幼便聰慧過人,不用怎么學習,卻能取得好成績。年輕時已經長成了一個帥小伙,女人緣極好。參加過共產主義活動,幾次赴死,最終在39歲生日的那天,選擇離開了人世。
他的一生,似乎看到了人世繁華,也體會太多凄涼與悲哀。
讀他的文字,你會感覺到一絲不快,這種不快是因為我們從“他”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的悲哀。而書中的有些句子,那么簡單,卻又直戳心房。
書里給我印象最深的句子,并不來自于他的成名作,而來自于《美男子與香煙》一文,書中寫到:“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人們總是如此。猛然覺醒時,自己已經躺在地下通道的角落里,甚至不再算是個人。我徑直的走下地下車倒時,切實體會到這種毛骨悚然”。
這句話,似乎是太宰治一生的寫照,他有才華,亦有現在所說的顏值,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歸途在哪里,不知道這孑然一身的出口在哪里。生活的起伏中,他一點點沉迷于酒所帶給他麻醉。而這句話也讓我開始審視現在的自己,到底何方才是自己的真心,到底怎樣才能義無反顧的前進。看清現實,放下驕傲,低下頭,默默地努力著,夢想在美好,也終究是還未實現的夢想,沒有出眾才華的人,更要好好的努力著,才不至于走向人生的地下通道。
還在童年時的太宰治就經常受到傭人的欺辱,父親嚴厲而疏遠,母親因為生病也不能帶給他應有的關懷,缺少愛與溫暖的童年,讓他內心的孤獨與日俱增。年輕后,他幾次赴死,入獄,甚至被人送進精神病院,更令他對這個世界感到不解。當他終于找到一絲寧靜,和妻子過起了正常人的日子時,卻發現平日溫和謙恭的妻子,竟與他人有染。而這一點,在他的書中,卻被描繪成妻子因為善良而被人玷污。這也恰恰證明,他無法接受現實的殘酷,選擇在文字中尋找慰藉。
常常覺得這個世界有兩種人的精神世界是與我們普通人截然不同的,一種是“詩人”,一種是“權貴”,詩人不同于普通的作家文人,他們的想法更加天馬行空,更加飄逸。而權貴的對于功名與金錢的看法,或許更加極端更加惴惴不安。
而太宰治,兼具了這兩點,他是一個作家,他開創了一個流派,他的文筆前無古人更后無來者,這種私密性的短篇小說,雖波瀾不驚卻又引人深思。而他的父親是貴族院議員,放在當年定是個名副其實的權貴。這樣的出身,也就讓他對錢并沒有什么概念,讓他在面對共產主義宣揚的平等、階級感到困惑。
他如同很多作家一樣,選擇了用結束生命來結束自己的一生,正如三毛、海子、顧城一樣他們有著極其細膩豐富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帶給了他們與眾不同的才華,而這個世界也讓他們不能如同普通人一樣,靜靜的生活下去。我雖然不能支持自殺這種做法,但對于他們的選擇確抱有尊重。
不管時代怎么變,不管世人怎么變。在這個紛擾匆忙的一生中,我們的心中都有著另一面,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太宰治”。這個另一面的我,告訴我,“生而為人,不能對不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