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開始實施慢計劃的時候,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竟然是:讀書不直接讀,那該怎么讀?古典說過“人事網書”和“整合信息”,拆書幫的《這樣看書就夠了》里寫到便簽讀書法,但是我始終覺得這兩個方法對當下的我并不適合。因為我可能嚴重到,連數據的提取都有問題,所以我想從最笨的方法開始,即便我的閱讀是沒有問題的,也能估量我現在究竟是個什么程度,方便后面對其他方法的選用。
從目錄的聯想
以下內容,僅通過目錄進行想象,全部內容有待邊慢讀中進行檢閱與補充。
斯蒂芬·柯維把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內容大致為:自我探索、個人領域發展、公眾領域發展和提高完善。從這個結構上看,這本書的思路應該是要先認識自我,挖掘自己存在問題的癥結。其次基于問題去對應斯蒂芬·柯維提出的習慣策略進行修煉。七個習慣被分為三部分兩大類,分別是個人的成長和社交性的成長。最后要根據所學去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為下一個提高打造開端,由此形成一個“發現自身問題—》對應策略—》修煉完善—》發現新問題”的自我提升閉環。
帶著疑問前進
第一章:由內而外造就自己。
由內而外,就是講改變都是由內心驅使的?所以我們才要先探索自我?(好像我這個慢計劃也是這樣開始,發現自己連讀書都不會,所以才決定用慢讀的方式去進行。)那究竟這個由內而外的探尋方式是怎樣的?
第二章:七個習慣概論
這是對七個習慣的概述?為什么要再這里進行概述?為了自我探索之后能夠迅速對應相關的習慣修煉?
第三章:積極主動——個人愿景
我所理解的積極主動,就是主動去做事情。但是這里后面添加了一個個人愿景,這是為什么?是說我們積極主動去做事情,是基于我們自己的個人愿景?我們去做一件事情的背后,是有我們想主動達成的愿望,而不是僅聽從別人的指揮和盲目的主動?
第四章:以終為始——自我領導
我所理解的以終為始,就是以目標為導向,趨勢我們自己去進行,這里說的自我領導是否是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這樣便是一種自我領導的方式,那自我可以這樣去領導,那對于別人是否也可以這么領導?
第五章:要事第一——自我管理
要事第一,不就是指對重要的事情進行優先排序么?這和后面的自我管理有什么聯系?是指學會安排自己的事情,集中精力解決重要的事情,排除那些瑣碎的事情,做出最優的投入產出就是自我管理?
第六章:人際關系的本質
看到這里我也愣了一下,確實,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什么呢?我好像也不清楚。那斯蒂芬·柯維在這個地方設置了這么一個章節,是想告訴我們,在群體里面發展之前,要想弄清楚沒問本質上要干什么?尋找我們那個在群體中成長的愿景和推動力?
第七章:雙贏思維——人際領導
對這里的理解很直白,就是人無利不起早,而更好的合作,就是合作的內容都有我們個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提出雙方共同利益所在,或者說能夠挖掘并提出共同利益的人,是否就是合作的領導者?
第八章:知己解彼——移情溝通
知己解彼很好理解,但是這里后面加了個移情溝通這是為什么呢?是說,我們在理解別人的同時,也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理解?彼此共情才能更好的推動合作?
第九章: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
對于統合綜效,我的理解一直很有限,我能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整合資源創造效能,但是具體的實施是怎么樣的呢?感覺這一塊有很大程度是被自己思維里的墻限給制住了。創造性合作,這個創造性是指什么?區別于傳統的?傳統的合作都是以什么為基礎?經濟利益?那是否創造性合作可以是經濟利益以外的合作?或者其他更多的。
第十章:不斷更新
看到不斷更新,我有兩個理解,一個是以上六個習慣的修煉、更新和精進,另外一個則是整體的將所有習慣整合更新,讓自己更上一個臺階。前者可能相對比較好理解, 后者現在也只是我自己的一個想象,書中是否會提到呢?他是怎么做到把整體進行整合更新的?整合更新的目的,或者說標準是怎么樣的?
第十一章:再論由內而外造就自己
對于這一章的想象,就是如果我們達成一個輪回,一個階段目標,那可能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預期與現狀進行對比、分析和糾偏。再重新出發,去尋找下一個階段目標。實際是不是這樣呢?如果這一章純粹只是這么一個方法論,那具體的行動,是否需要我們自己去參悟、打造和實踐?
后記
這是慢讀書的第一次嘗試。寫到這里,我會覺得,這個慢讀計劃絕對值得繼續實施。一個目錄就能挖掘出這么多問題,這是我之前所沒想到過的。基本上現在我已經對這本書有一個自己理解的樣本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帶上這些疑問和自己的理解,去看書的內容。從中進行校驗、糾偏,又或者是更多的接收、更多的發散以及更多的總結。這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