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摘錄
大衛庫伯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學習理論家和心理學家之一。他最著名的理論之一便是“體驗式學習”理論。換言之,在實踐中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庫伯理論中最著名的方面便是他的四階段學習圈/周期,這四個階段分別被定義為:1具體體驗;2反思觀察;3抽象概念化;4主動實驗。其含義是,我們有一次經歷后,然后反思這次經歷,再開始將這次經歷概念化或者說以抽象的方式來思考它,最后我們對從這次經歷中學到的內容進行測試和實驗。所以,庫伯學習圈的四個階段也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經驗/體驗、反省、概念化、實踐和檢驗。
Step2:理解
這段應該再適合不過用來拆讀了,因為我怎么看這四個步驟和RIA的閱讀方法都有內在聯系和相關之處,至少占了兩個部分(即經驗和實踐)。我沒有展開去細說這四個部分的原文內容是因為書中給出的大部分是案例,而且西方人的書面語言總是那么另人費解,不如我直接解釋給大家聽。
第一步,經驗/體驗:主要就是從自身的感官去切身體會一下知識理論的可行性或者說真實性。經驗是你已經體會后的感受,而體驗是你體會中的感受。也就是說,只要你付出行動,不管是正在做還是已經做過了都可以分享出來。
第二步,反?。耗阕龅囊欢▽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需要反省一下問題在哪兒。注意!我沒有說“錯誤”在哪兒,而是說“問題”在哪兒。因為你要反省的是你遇到的瓶頸,你要克服或者打敗它才能繼續前進。而錯誤是你已經鑄成的,你無需為它再浪費更多的時間,因為你怎么后悔,它也發生了,不可挽回。
第三步,概念化:反省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觀點或者創新的點子之后,你要把它們形成概念,而不是用你的話去表達。每個作者可能都會有自己的語言,內心的自我語言。如果他們喜歡用方言或者大白話去講解一個學術問題或者學習理論內容的話,我想受益者會很少(也有可能根本沒有)。所以他要把這些理解到的內容轉化為人人皆知的概念詞來公布于眾。這里說個小例子:我和發小在收拾房間的時候遇到一個可以放在任何角落都能懸在空中的鷹形裝飾品。發小說它的原理在于翅膀兩邊的磁鐵增加了重量,鷹的嘴面積小,作為支點形成一個區域內正好平衡的著力點。我說,你不如直接說“向心力”更方便。
第四步,實踐和檢驗:我確定不應該在Step3的時候再說它么?好吧,先簡單說一下好了。就是把你已經形成概念化的理論用于行動,馬哲里說:一切結果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當然原話我是忘了)。
Step3:應用
好了,既然我們在第二步已經把內容體會的這么深了,那么我們實踐(呃,學以致用一下)開始吧。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小六的“30分鐘閱讀法”。通過體驗也好,還是以往閱讀的經驗也好,你感覺這個方法現實不現實?我是親身檢驗了30分鐘讀完《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一書的,所以我說現實!
那么我們開始反省,雖然書是讀完了,但是是刻意地在30分鐘內走馬觀花似地讀,還是真的收獲了一些知識呢?我希望是后者。如果是前者,那么你什么也沒記住;如果是后者,你就可以寫一篇書評或者做一次小分享來表達一下你的理解和成就感了。
我們有了自己的方法,有了自己的收獲,我們應該把它們形成概念化。比如我在讀一本書之前實在想不出什么問題來,那怎么辦?我可以先把書名發到社群里,然后問問大家:各位對這本書有什么不懂和迷惑的地方么?我最近要開始閱讀它了,我希望能通過我的努力幫助你們解決一些問題。你看看,多好的方法啊~解決了你沒有帶著問題讀的困惑,也順便幫助了別人。那么我們把這種行為概念化成:借花獻讀法!
最后,我們閱讀完這本書了,我們實踐一下。我們先問自己閱讀之前帶著的那些問題,然后看看在多長時間之內才能反應出答案來。如果很快,那么我們可以加深難度。問問題是比較天馬行空的,也許你會把自己問的不知所措,但是又沒有別人看見,怕什么?!
好了,以上是《如何成為一個學習忍者》一書中最不起眼但是又比較核心的一小段帶給我的啟發和思考,希望此文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