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下架小程序,一場意料之中的分手

2007年1月9日,第一代iPhone問世。也許是為了致敬21世紀最偉大的(目前為止)消費類電子產品,也許是為了迎合項目啟動一周年,又或者是為了趕上2017年第一個工作日的周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程序”在2017年1月9日正式與用戶見面。

在那個吵吵鬧鬧的周一,大規模卸載和重裝APP的滑稽過后,今天得知羅輯思維旗下的“得到”主動下架小程序。一夜之間唱衰小程序的浪潮仿佛再次起頭,羅振宇那句振振有詞的“我知道了小程序到底是什么,但我不會告訴你”諱莫如深。可是,回顧“得到”小程序的零零總總,他的下架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更直白的——

你如果可以理解一對不合適的情侶在感情的最終分道揚鑣,

你應該也可以理解羅輯思維“得到”和小程序的相處只是短痛和長痛的選擇。


為什么“得到”和小程序不合適?

邏輯太雜,功能太重。

雖然我沒有訂閱“得到”上的服務,但是以當前版本的“得到APP”來分析,tabbar上有“首頁”(課程推薦),“訂閱”(課程一覽),“已購”(已購買商品展示),“我的”(賬戶詳情),提供的服務包括但不限于語音、電子書、文章等。這類服務需要占用用戶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所需要調取的硬件資源和環境資源已經遠遠超過小程序的承受范圍。如果依照產品MVP原則進行簡化,犧牲的體驗極其之多,剩下內容所帶來的收益遠不及于“動動小手,去App Store上下載APP完整體驗”。“今日頭條Lite”也是類似的情況,去掉了推薦算法,“僅保留feed流”的取舍滿足了一部分用戶的基礎需求,然而也喪失了個性推薦的吸引力。


什么是合適的?

輕且有趣。

作為中國最傲嬌的產品經理,張小龍勇敢提出“用完即走”這個違背互聯網運營生存之道的原則。而他也是如此規范小程序的:簡潔到簡陋卻又剛剛好夠用的組件規范[3],限制小程序包的加載大小以保證“輕”使用,持續收緊的審核機制使得小程序質量和內容的高度可控。如此違背“開放包容”的互聯網原則,小程序生態城的背后是小心翼翼的探路和審思。

我大概想到的適合移植成小程序的場景是——

“極其快速地用一個簡單的功能,之后可能會再用到(但更可能不會),不浪費流量下載APP”。

考慮到線下掃碼來打通的服務,好像“在飯桌邊訂個餐”、“在電腦城查個價”、“在辦事大廳等個排隊”這些簡單場景在小程序里變得自然而然。

打開了一圈手機公眾號,我發現如果當前公眾號里嵌套了一個移動站或者簡單的H5以提供“輕”功能,那么這些是可以考慮部署在小程序上的。如果你提供的是完整流程,或者從一開始不指望讓用戶輕使用你的功能,小程序就不是你的首選。


營銷號們看小程序,是“一個時代重新來臨”、“今天你卸載APP了么”、“羅輯思維退出小程序,微信到底怎么了”的10w+爆款閱讀;錯過公眾號流量紅利的老板們看小程序,是“我一定要拼了命上小程序!不過小程序和APP到底差在哪里?”;產品經理們看小程序,是“沒完沒了的需求和沒日沒夜的排期”。小程序雖好,可不要貪杯。不是所有產品和小程序都很合適。

同時,不要寄希望于小程序來拯救你的產品。你的產品在APP上沒人用,在小程序上也是沒人用,這和有沒有流量紅利沒有關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