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 一部異想天開的燒腦片子
不得不說,《盜夢空間》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講述的是盜夢師柯布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回到美國與孩子們團聚,帶領他的特工團隊與商業大亨合謀一個完美犯罪的故事。
而所謂的犯罪:就是要讓一個富二代親口說出放棄他手中的家族事業。
好一個心理犯罪!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有植入思想這個名詞的,想要往一個人腦袋植入新思想往往需要花費我們巨額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只能稱之為“溝通”!又何來植入啊。所以呢,一個腦洞打開的新思維體驗通過電影來實現了。
如果有機會,我還真想看看天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腦袋瓜子長得是什么樣子,怎么可以構思出這樣一個故事。
說句實在話,無論是他前期拍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還是后來的《星際穿越》,都是目前科幻片最頂級的表現。三部片子,無論誰去總結,都沒有掉出燒腦片子,至少前兩部沒有。
根據美國IMDB網站評分顯示,2011年,滿分十分,《盜夢空間》被評為9.3的高分,是名符其實的燒腦片子。
燒腦,在電影中的表現,不是單純的像做一道數學題想不出答案那么簡單,而是因為它的答案太多了,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以至于你不知道哪個才是對的。
你需要做的就是:就是反復推理然后驗證。
很虐心,我知道,但是驗證出來了也很有成就感啊!
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推理過程中能去感受整部片子帶來的邏輯沖擊和對嚴密劇情的思考。
就像這部片子,兩個很有意思的點,我還真用紙筆記下來倒推了幾遍才初步確定了自己的答案。
問題一:最后旋轉的陀螺到底停了沒有?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柯布用來判別現實和夢境的唯一方法就是那個陀螺。在現實中,陀螺旋轉到一定程度會負重傾斜;但是在夢中,只會一直地轉。
而在電影的結局,最后鏡頭給到了一個正在旋轉中的陀螺。它好像正在搖晃、越搖越慢;又好像是沒有停過。讓觀者不禁想要去問:“他到底在現實,還是在夢中?”
一部好電影,劇情必定是承上啟下的,否則不能稱之為一部好電影。
所以我像一個名偵探柯南一樣,瘋狂的開始給這部片子找證據。
大膽假設下好了,如果柯布處于夢中,為什么他能順利過關?為什么要有飛機上齋藤撥打電話的場景呢?為什么費舍在機場會不認得柯布?為什么還要有老去的齋藤和柯布的對話這個片段?筑夢師又為何如此堅定的說柯布會回來的話語呢?....
除了至今仍想不明白為什么外祖父會過來接機之外,似乎沒有什么證據指向柯布處于夢中的說法。
這樣想來,我更加驚訝于這部電影的情節編排,畫面沒有一絲一毫的浪費。
我以為我想全面了,但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細心的網友還發現了另外三點支撐著我的結論:
1)在掉入Limbo和妻子團聚時,柯布已經從內心中放下了逝去的妻子,不再因為內疚而自責,他當然會回到現實;
2)在前三層夢境中,他手上一直戴著戒指,但飛機上這個戒指消失了,再次證明他已經回到了現實。
3)在之前的夢中,柯布總是沒法看見孩子的正面。但這次回家后,卻能和孩子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不是現實是什么?
我恍然大悟,不得不在心里寫一個“服”字。這剖析的過程,確實是很有意思。
問題二:電影中到底有幾層夢境?
夢中做夢,這聽起來就有點離奇,更離奇的是居然被拍成了電影。毫無疑問,夢中夢的起點是在飛機上,空姐幫助所有人一同入夢。
問題就在于:接下來,到底有幾層夢境?每一層又涵蓋了什么?為什么有些人仍舊停留在了前一層?劇情有沒有產生前后矛盾?
看到懵逼的我連續問了自己好幾個問題。實質上,真正的夢境算上Limbo,一共有四層,每一層夢境都通過下墜的方式到達。
1、第一層夢境 :很直觀也很容易被理解,沒什么好討論。
A、地點:從大馬路——到廢舊廠房(看著有點熟悉,在文中出現過很多次,這筑夢師還真有點懶)
B、造夢人:我個人認為有兩個:一個是柯布(因為中途出現的火車就是他潛意識的表現);另一個是偽裝者,是他以舅舅的身份潛入了費舍的記憶。
C、目的:讓費舍開始思考父親遺留下來的箱子。
2、第二層夢境:盜夢者柯布出場,這個場景進度有點快。
A、地點:在酒店進入(要理解是的是坐在在車上的只是他們第一次夢境時的狀態,只是一種停留。這其中并不矛盾。)
B、造夢人:這次的夢境進入是由前哨者創造的,因為只有他停留在了酒店幫助伙伴漸入第三層夢境。
C、目的:表面上是幫助費舍解開謎團,實質上在一步步的引將他引入第三層夢境。只有從他口中真正說出,“是的,我愿意的時候。”他們才算是成功。
額,有點復雜。慢慢來,這個是我后來才想明白的邏輯關系。
3、第三層夢境:這個就很值得探究了,到底人都去了哪里?因為所有的故事轉折點都在這層夢境中。
A、地點:雪地 ? ? ? ? ? ? ?
B、造夢人:藥劑師。所以讀到這里可以明確的是,有兩個人沒有進入第三層夢境:一個是藥劑師(一直停留在第一層夢境);第二個是前哨者(他停留在了第二層夢境)。
C、目的:讓費舍親手打開保險柜明確父親想要他做的事:放棄事業!
故事的轉折點就在于:藥劑師的音樂提前了!而大伙都沒有完成任務。而在關鍵的時候,齋藤死了(掉到了Limbo),而費舍被柯布妻子(妻子實質上是柯布的潛意識的輻射,就像前面第一夢境的火車一樣)槍殺了!筑夢師和盜夢師為了救費舍一同掉入了第四層境界!
4、第四層夢境:所謂的Limbo境界,全劇的精華,結局的基本基調都在這層!
A、地點:有兩個:一個是柯布的家;一個是齋藤的會議室。
B、造夢人:很明顯,就是柯布。
C、目的:很簡單:a、救回費舍完成第三層次任務,回到現實。
? ? ? ? ? ? ? ? ? ? ? ? ? ? ? ? ? b、找回齋藤并回到現實。
看著一層夢境的我真的很驚訝夢境的光年!現實中短短的幾個小時,就看到了一個年老色衰的齋藤。如果沒有這個場景,我還不能確定他們真的掉入了Limbo。不過齋藤是不是老得太過于夸張了o(╯□╰)o,導演的戲份給得太到位了吧!
但為什么說是全劇的精華?有三點:
1)全劇中隱藏的暗線:就是柯布的晚期糾結病!為了救回費舍,柯布不得不殺掉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要從內心放下映射中的她。幸運的是,在這層中,柯布終于戰勝了自己的糾結病!不再迷失在Limbo,還救出了早就掉進Limbo的齋藤一同回到了現實。
2)全劇的夢境升華:明確的指出了第四層Limbo夢境!這讓原計劃只有三層夢境的故事多了一層吸引力。重點是:Limbo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得多:幾條街道、一片海灘、幾棟房子。敢情柯布和她妻子都是Limbo的地主啊!這導演的才情也是牛逼!
3)全劇的最好結局:全員復活、無一傷亡。如果沒有第四層夢境,費舍和齋藤這兩個不會自殺的人估計在要Limbo待上一段日子了,筑夢師也不能及時回到現實,這個計劃便宣告失敗。
特別提的是:前三次的夢境是陸續進行的,但回到現實的方式分成了兩種:除了齋藤和柯布是通過Limbo自殺回到現實之外;其他人都是在不同夢境同時完成任務回到現實的:分別是汽車沖入水的一刻、電梯下落的一刻和雪地人員下落的一刻。
題外話: 除了燒腦,這部劇最值得嘉獎的地方
如果沒理清以上兩個問題,這部劇就不能說看懂了。
當然拉!除了異想天開的劇情,它的視覺效果也是很值得探討的。不然,你以為別人奧斯卡金像獎是白拿的么?
作為一部科幻片,拍攝的技術和后期是重點。但你還得有一個創意的右大腦,不僅要別出心裁、制造不可能事件,還要隨時變換新場景以防觀者視覺疲勞。
我最欣賞的場景,大多是由筑夢師發起的。
強大的筑夢師,居然能神奇的把世界變成一個正方形!沒錯,就是正方形!車可以倒著走,人可以自動變換方向,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小了,家與公司幾步路就搞定,買東西都變得很方便。真有這樣的世界,在那里生活一天應該也很有樂趣。
再想象一下,如果電梯可以隨意變換方向帶你去到移動大廈的任意一個方向,你會不會覺得很方便?聽起來很酷,電影中筑夢師和前哨者為我們提前演示了一遍。白色的樓梯與整個畫面的配色非常協調,旋轉電梯可以從中部斷開,從一層升至三層,很有意思。只是,不知道未來有沒有這個實現的可能呢?
又假設,你是一個地主呢?你要怎么設計你那棟別墅?神奇的柯布在虛擬的世界中待到已經老去,和妻子建立了無數的高樓大廈,每一棟都是一種設計的視覺享受。不過你說他們生命中是不是缺水哈?感情回憶靠近在海邊,高樓大廈也要靠近湖邊。不過,這也沒什么不好的,至少我們知道那都是風水房。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湖邊的別墅賣得太貴了o(╯□╰)o。
建筑真是一門藝術啊,也只有像我這種懵逼的女青年才會對一些建筑那么傾慕。不過話說回來,像布達拉宮、迪拜塔、布魯內拉斯基穹頂、羅馬圓形大劇場、圣索菲亞大教堂等等這些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在有生之年也不妨去領略一下。
去不了十個,那先去一個好了,一個也是不錯的呢!
PS注:圖片來自百度和火星網。
END:我是簡書小雨若,90后文藝小妞。
喜歡閱讀、喜歡電影、喜歡一切具有正能量的東西。
相信溫暖的文字可以走進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