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空位》·感悟

孩子,是一個家庭希望,是祖輩對未來的夢想。

夜間偶然讀到一篇文章《媽媽的空位》。一個年幼成長中的孩子對母親徹血入骨深情思念徹底把我感動,久久不能入眠。內心似乎針扎一般難以撫平,又宛如昨天剛剛發生。一句”媽媽,你在哪里我很想念你“,讓我忍俊不禁潸然淚下……

?文章講述一個幼小孩子在媽媽意外事故離世后與爸爸生活的真情寫照。三個小故事:“被窩里打翻的泡面”,“郵筒里寫給天堂媽媽的信”,“玩具店門口自己”生動真摯地刻畫出一個孩子天真浪漫,對親情無限渴望的內心表白。媽媽的突然離開無聲無息帶給孩子年幼無暇的心靈不可磨滅的傷疤,白晝夜晚抑或課里課外還是夢中,孩子對媽媽那份無聲的呼喚痛徹人心。

一個孩子面對媽媽離開,面對為生活奔忙回家已是疲憊不堪的爸爸。衣食無依無靠,孤單寂身。為爸爸準備的泡面暖在被窩被爸爸打翻,面對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和稚嫩的解釋,一位父親獨自靠在水龍頭前嚎啕大哭;看著被屁股被打紅的孩子,而他手里毅然拽著媽媽舊照片抽泣淚流面頰的時候,一位父親靜待門前久久落寞相望;這是多么心痛燒魂的情景。愛不能兩全,恨不能圓滿,刻畫了一個男人一個爸爸不能身兼父母之責帶給孩子心靈傷害的無奈和悲痛。

?孩子從幼稚園漸漸進入國小,面對同學媽媽相伴文藝表演,而自己沒有媽媽更不想給爸爸工作增加麻煩獨自逃避躲在文具店電玩佯裝高興,面對再一次爸爸的無聲責備,一聲“對不起”。彰顯了一個孩子內心懂事善良的一面,想起 現在孩子“小皇帝”般被父母寵愛,相比之下文章里的孩子更可敬可愛。缺失了母愛和面對責備和打罵,能夠忍耐和理解父親,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試問現在的為人父母的你,能夠做到“想別人之所想,做別人之所做”的能有幾個?

沒有人能夠代替一個孩子對母親空位的填補。這種流淌著親情血液的愛濃烈偉大。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幼兒還是背包走路上學的孩子。那一封封寫滿對媽媽思念的信件,在別人看來惡作劇般搬弄是非。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當一個父親慢慢打開信封,稚嫩語言字里行間對媽媽天堂里的無限想念縈繞腦海。“我怎夢能填補妻子的空位”嚎啕大哭的父親終于明白在兒子的成長中母愛多么的可貴,自己粗魯不白的責罵面對一個懂事堅強忍耐的孩子顯得多么自責后悔。

?生之需養之,為人父母不能許言承諾,至少以完整之家輔以孩子健康成長。讓他融入集體和生活,獲得平等和共存。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爸爸媽媽在孩子心中位置。因此,這是責任。

文章沒有華美詞語描繪,但句句掏心。更被孩子那種無聲無奈對母愛渴望的呼喚所感動。淚水盈滿眼眶,心中久久不能撫平感動波瀾。“柔柔思念醉心,母愛永駐”。故事感人心酸之深,淚眼早已奪眶而出。祈禱生活中多一份理解。愿天堂里媽媽安息,愿孩子堅強懂事茁壯成長,愿我們每個父母珍惜自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