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一些人懂得了要為自己而活,開始敢于打破世俗的規則;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很多人結婚都成了被迫。
昨天好朋友給我打電話,在公司叱咤風云的她,一說起過年回家就蔫兒了,眼看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單身的她今年又沒能完成“把男朋友帶回家面見老媽”的任務,所以想到回家會面臨的情境,她就有些抓狂:回家 or 不回家, this is a question!
她不是獨身主義,也不是不努力找,但是見了很多人之后,就是遇不到中意的人,而對于那些父母認為的“適合結婚”的人,她沒有一點點感覺。她不想將就,也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
一 對于結婚,為什么孩子不急父母急?
有的女性會說:我想結婚啊,可是在這個說出軌就出軌、說離就離的世界里,我哪里來的安全感?難道就因為年齡大了,就要將就嗎?與其找一個父母眼中的“金龜婿”來依靠,還不如自己奮斗來得踏實。
于是,在女生最美好的年紀,一群女性因為癡迷工作而不著急結婚。
有的男性會說:現在的女人這么現實,沒有房子的我怎么過得了中國丈母娘那一關?現在“結婚是窮人的義務,離婚是富人的權利”!年紀輕輕的,還是先奮斗,有錢了,什么樣的姑娘找不到。
結果當大家開始不熱衷結婚的時候,在一旁的父母急了!
因為父母的認知是:婚是早晚要結的,只有婚姻這件人生大事完成了,做父母的才算功德圓滿!
二 是什么造成了這種觀念上的沖突呢?
1 從自身經驗出發
有的父母過的比較幸福,雖然生活中也避免不了磕絆和爭吵,但兩個人組團打小怪獸的經歷讓他們體驗到了兩人攜手并肩、患難與共的真情,于是便希望孩子也趕緊體驗這種幸福感。
當然也有些父母過的并不好,結婚以后遇到了冤家,讓自己認清了現實的殘酷,于是便希望孩子過上自己想要的“好日子”,將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因此,不管父母的日子過的好與不好,他們都會認為,既然結婚是早晚的事兒,那么,為什么不趁早挑呢,晚了可就來不及了。畢竟,我們生在一個干什么事情都爭先恐后的國家。
而他們的孩子卻發現,在這個越來越便利的時代,單身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有聲有色,自由自在。對自己負責,照顧好自己,一個人的日子依舊可以過得開心舒適,在自己的生活節奏中耐心等待自己的Mr. Right 或Mrs. Right,有什么不好?
于是,父母和孩子便產生了分歧。
2 大家接受的觀念不同
父母接受的集體主義教育告訴我們,我們要趨同,要從眾,不要冒尖,要做一個“正常人”。
雖然這批年輕人也是在這種思想的教導下長大的,但他們還是在學習和書本中了解到了不同的思想:比如人們應該為自己而活,要學會愛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的犧牲和委屈自己。顯然,個體主義的思想浸入了青年人的思維體系。
于是為了自己,一些人開始推遲結婚的年齡,甚至出現了不婚族和丁克伴侶。
3 媒體的導向和傳統的影響
很多女生愛追韓劇,但韓劇的副作用會讓一部分女生慢慢患上“公主病”,于是總幻想找一個韓劇里的“青蛙王子”共度人生,但不幸地發現,現實生活中遍地是青蛙,卻沒有王子。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婚姻看得越透就越不容易結婚。
而對于很多男性來說,受傳統影響,他們骨子里的自尊作祟,無法接受女性比自己越來越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黑化她們,比如把女博士列為“第三類人”。而且在這個男權社會里,四十多歲的男人找二十幾歲的女人容易,但四十多歲的女人找二十幾歲的男人就相對困難了,除了女明星,多數人都做不到。
三 解決方案——給父母和孩子們的建議
在這個新事物、新觀念異軍突起的時代,結婚這個能代表不同年代、不同觀點的話題被推到了生活的浪尖。父母和孩子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去說服對方,但是,如果我們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這個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了。
1 給父母們的一點建議
作家韓寒在《我的前衛與荒唐》一文中說道:中國的特殊情況是,很多家長不允許學生談戀愛,甚至在大學都有很多家長反對戀愛,但等到大學一畢業,所有家長都希望馬上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兒女戀愛,而且要結婚。想得很美啊。
雖然我們可以理解作為父母的這種控制和期盼,但孩子自出生以來,他要逐步走向成熟,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獨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獨立”就意味著要從父母身邊走出來,因為只有脫離了父母的庇護和影響才意味著獨立。
我們很多父母需要學著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做父母最難的就是對自己的孩子放手,因為在對孩子20多年的悉心照料中,自己付出的心血和心力對于沒有體會過的人來說是根本無法感同身受的;而對于孩子而言,他們要學會獨自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和挫折,在心理上斷奶,這個過程一樣艱難。
如果父母認為婚姻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么下面這段話是我迄今為止看過最經典的比喻。
“婚姻就像一場我們必須參加的考試,有人早早交了答卷,有人卻拖拖拉拉。臨到交卷,眼看時間快到了,看到周圍的人越來越少,場外交卷的朋友也在不斷催促,于是趕緊連蒙帶猜,亂畫幾筆,慌張交卷。走出考場后還不忘唏噓:總算寫完了,至于結果如何就把它交給命運吧。”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個早交卷的人,但早交卷的人畢竟是少數,很多人都成了后面的人,而這些人在壓力下所作出的選擇,對他們的人生是一種多么不負責任的選擇。
通常來說如果家里是女孩兒,父母會更為著急。可是當父母對我們的職業追求持保留態度而一心催我們結婚的時候,我們的新夢想突然變成了要成為某個男人的賢內助。這樣的人生,真的是父母們希望看到的嗎?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作者認識了一位在UCLA攻讀博士學位的年輕中國女孩。為了能讓她來美國讀書,她的家庭傾其所有,她也克服了比她美國同學多出幾倍的困難,完成了學業。這樣的人在我們看來,前途必定是一片光明吧。
可當作者問她畢業打算時,她卻說不知道。對于回國和留下,她也十分猶豫。原來她“不知道”是因為自己還沒有男朋友。她想等結婚后看丈夫想去哪兒生活。她想找份本專業的實驗室工作,這樣將來才有充裕時間帶孩子。她的原話是:“我真想馬上就結婚,那才算真正的生活。我覺得眼下自己只能算是半個人。”
而她因為一心一意想著結婚,于是便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論文、聯系導師,也不去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她多年的奮斗成果和未來事業好像對她來說無關緊要,唯有結婚才是最重要的。
在婚姻和養育孩子的壓力尚未真正出現之前,這個女孩就提前步入了讓自己的事業減速的狀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很多孩子從小就是在這種觀念下長大的,縱然再優秀,也要為家庭付出,也要學會犧牲,仿佛唯有做出犧牲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過度消耗自己、犧牲自己時,我們的生活便注定會充滿疲憊、挫折和失敗感,但就算是滿足了父母的期望,順利結婚了,結婚后的生活似乎也隱患重重。
所以家長們:請適當放手吧,讓孩子學會獨立,讓孩子去過自己的生活。這樣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種進步,都是一種解脫!
2 給年輕人的一點建議
首先我們一定要領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善意。但是誰來決定我們是否結婚、什么時候結婚以及跟誰結婚呢?
答案一定是:你自己!
畢竟這是你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之一,而受這個決定影響最大的人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就被教導要去超越別人,而不是關注自己。于是許多人變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從古至今,中國的家庭構造中是以順從代替愛情。順從丈夫、順從父母、順從命運,唯獨沒有告訴我們要順從自己的內心。
有些人對待婚姻的觀念是:把這一生隨便交給某個人,等著撞大運!原來,他們把婚姻當成了一場賭博。可是,我們之所以尋找另一半,難道不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美妙的人生體驗嗎?
“婚姻的決定權在你跟父母關系的整體發展過程當中是一個里程碑。事實上,隨著你變成熟,你生命中發生變化的最主要的關系就是你跟父母的關系。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會從新的角度去看待你的父母。要學會把父母不只看成你的父母,因為他們不再是你曾認為的那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陳愉
不要一味地反抗,因為單純地對抗可能要比簡單地順從還要糟糕。總體而言,在婚姻上作為過來人的他們,還是比你有更多的經驗,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意見,所以在這件事兒上,我們也可以聽聽他們的想法,適當參考一下他們的意見。
不過聽歸聽,最終還是要自己抉擇,無論你在經濟上是否獨立,你都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你不該再因為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壓力去埋怨他們,畢竟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已經成年的你該對自己負責了。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Bella DePaulo在關于婚姻的研究報告(Singled Out: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 and still live happily ever after)中研究了婚姻與快樂的關系。
盡管多數(但非全部)研究表明婚姻與快樂之間是有那么點兒相關性,但是沒有哪個研究能夠說明婚姻對快樂的實際影響究竟如何。完全有可能是稍快樂一點兒的人最先結婚罷了。
DePaulo博士還研究了離婚人們的情況:結了婚并維持婚姻并不對一個人整體的快樂感有多少影響,但結婚后又離婚就不是那么無所謂了。人們離婚后遠不如他們在結婚之前那么快樂,并且許多離了婚的人比那些保持獨身或維持婚姻的人壽命要短。
DePaulo博士的結論是:對待婚姻和感情,寧缺毋濫。
她說她的研究不是去鼓勵人們結婚或不結婚,而是意在“促進對婚姻和單身問題更誠實的解讀和報道”。她認為,社會的婚姻幻象誤導人們相信,婚姻是獲得健康和快樂的靈丹妙藥,這一做法“在倫理上太不負責任”,并且也得不到科學研究的支持。
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則故事:
得知鐵凝沒有男朋友,90歲的冰心對鐵凝說:“你不要找,你要等。”
鐵凝聽了冰心的話,在五十歲時才等來了她的愛情和婚姻,她這樣評價自己的另一半華生“這個人就是我要找的,是我一生要跟他相依為命的人。”
這樣內心強大、自然從容的人,世間少有,因為這需要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
如果說一個理想的愛情是:你一個人過得精彩十足,才不會因為無法比肩而自卑,也不會因為不喜歡而將就,你要的,是等待和吸引那個同頻的人。
那理想的婚姻,我想就是像錢鐘書說的那樣:“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