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都很講究勤儉節約,洗菜的水會留著沖廁所,天黑就睡覺,能開一盞燈就不會開兩盞,吃不完的菜放到吃完為止......過去的日子也是窮怕了。
父母也總是對我們千叮嚀萬囑咐,掙錢不容易,一定得省著點花。
節儉是美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省錢都是對的。
人再沒錢,也不要在這四件事上省錢,否則會越省越窮。
01
不在讀書上省錢,充實自我不能少
朱熹說:“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
讀書,是為了求知明理,跳出認知的局限,站在另一個高度看問題,從而優于過去的自己。
而投資自己最重要的莫過于投資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的豐盈勝過世間萬千浮華。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書中的思想的激蕩與火花能夠快速滋養我們,花在讀書上的錢,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
沈從文先生是湘西人,家境貧困,沒有優渥的物質條件來給自己的未來進行額外的投資。
他能做的,就是將為數不多的錢花在讀書這一件事上,充實自己的內在,增長見識。
花在讀書上的錢并未給他帶來經濟上的負擔,反而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層次高的人,從不在讀書上省錢,因為讀書是最低成本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讀書最大的意義是,能讓你在多年后感嘆人生的時候,說一句“人間值得”,而不是只會抱怨“人生實苦。”
圖片
02
不在健康上省錢,健康投資不能少
人生百年,不過一抔黃土。
腰纏萬貫也好,一貧如洗也罷,都是浮云,錢再重要,也要有命花。
《儒林外史》中有一位家財萬貫的大財主,叫嚴監生。
嚴監生一家四口吃飯,肉都不舍得買上一斤;心口疼痛難忍,還要算賬到三更;病情加重,買人參補補氣都不舍得。
他的重病去世,完全是咎由自取,為了省錢忽略健康,更是得不償失。
老一輩的人常說,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千萬別在健康投資上省錢,因為到了醫院,錢都不值錢。
健身鍛煉不能停,錢該花就得花;日常飲食不能摳,肉菜該買就得買;醫院體檢不能少,要防患于未然,也得該吃藥就吃藥。
在身體面前,別把錢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輕。
記住,身體脆弱又貴重,哪里壞了你的日子都不好過。
那些省一點錢財,換一生難受的人,是天底下最大的傻子。
圖片
03
不在旅行上省錢,見的世面不能少
作家畢淑敏說:“要了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
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當你在旅行時,你能經歷更多人情冷暖,見過更多世面,變得從容、通透、睿智。
就像詩人李白,即便是交通落后的古代,劃著小船也要游遍長江沿岸,瀟瀟灑灑地游山玩水,所以李白才能見多識廣,境界非凡,流傳千年的佳句就此造就。
愛旅行的人,心態樂觀,他們見過高聳入云的山峰,體會過山川河海的包容,就不會囿于生活的喜怒哀樂,相信自己能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愛旅行的人,眼界開闊,他們見過不同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情,就不會拘泥于生活的雞毛蒜皮,活在自己的節奏里,不羨慕誰,也不嫉妒誰。
趁還來得及,隔一段時間就存上一筆錢,去旅行流浪吧,不要等到垂垂老矣,困于病榻之上,再來嘆惜自由和遠方的可貴。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情于山水之間,逍遙于天地,方能不為往事憂,只愿余生笑。
圖片
04
不在人情上省錢,禮尚往來不能少
《菜根譚》中說:“世事虧乃福,人情淡始長。”
日常生活中,請熟人給個方便,許對方一些好處,有來有回,才是經營人情的方式。
利不能占盡,要是想著在人情世故上省錢,只會毀掉這段關系,最終吃虧的還是你自己。
再親密的人,也經不起有去無回的貪婪;
再好的關系,也受不了理所當然的透支。
心理學上有一個“蹺蹺板定律”,說的是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個交換的過程,也要遵循等價交換和互惠互利的法則。
人和人之間要想和諧相處,就要保持雙方支出的對等,但雙方中若有一人貪婪,就會失去平衡。
如果有人給予你幫助,你嘴上說著禮輕情意重,實際上沒有一點表示的話,也會讓對方覺得你把他的幫助看得很廉價,不放在心上。
人際交往中,該花的錢就必須花,禮尚往來才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有一句話說得好:“酒肉之交,須得帶禮封住小人口;君子之交,更要帶禮敬兄弟情。”
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禮尚往來,最靠譜,將心比心,才長情。
圖片
《茶花女》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
錢是為人服務的,但并非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欲望,而是我們的成長。
當你不在讀書、健康、旅行和人情這四件事上省錢時,你就成為了金錢的主人。
層次高的人,越是懂得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想方設法省錢,而是怎樣花錢。
有的人,花錢很多,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都沒有提升;而有的人,花錢不多,卻看起來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