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遠赴通利福尼亞州最東端,去跟一個生意伙伴談長期合作,那是頭一次和對方相約面基,我特意梳理了一下兩家企業在方向上的契合點;希望能通過懇談,發掘一些可以共享的資源。作為年齡相仿、發展階段相近的青年同行,我認為相當有對談的基礎。
但是劇情的發展完全不同于我的預想。在我對共同理想慷慨陳詞之時,被對方突然打斷:“能不能撈著干貨的說?咱們還是來談談價格吧。” 啊摔!說好的靈肉合一認真面基呢?大老遠地把叫我來,只是想跟我壓個價握個手?我前戲都做了!!
至今我還常以此事來反省自己,對方以效率為先,是很實在的,是銅錢眼兒里蕩秋千的生意Style。當時我感到失落,是因為帶著一整幅牌去,想打德州,對方卻說,來,咱們比賽抽大小。
而這件事還誘導我去想一個更有趣問題:到底什么是干貨?
《十二五規劃》的時候,中央文件提出“干貨”,是提倡黨員工作要求真務實,不應有吹噓的水分;后來,干貨這個詞,逐漸從菜市場的果脯/調料/海產攤,走向了各路寫手的筆尖,近兩年更成為公號文章標題的常客——《真·干貨!必看!不容錯過!相見恨晚!五分鐘掌握,三招就拿下,一篇文章弄懂…》。
于是干貨,變成了“實用性”的代名詞,越能上手即用,就越干,干到氫元素和氧元素都不剩。它的反義不再是“吹噓”,而是“沒用”。
比方說,干貨的興起,就伴隨著情懷的衰落,干貨有用VS情懷無用,這一回合,濕漉漉的情懷敗下陣來。
我也愛看干貨,作者的漏勺,能把10本書撈成2000字,讓我用5分鐘的閱讀,緩解掉一整周不學無術的焦慮。如果再有些“拿起來即可用”的技巧,那么這篇干貨就更值得看了,讓讀者不但有滿滿的獲得感,還能在實際工作中使出招數來嘚瑟一下。
兩年前,我在某創業學習社群的分享會上,遇到了一個干貨俠,無論什么行業的項目,他都能找到一套商業邏輯去總結;別人說出一個企業目前的難處,他馬上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別人要是沒理解他的思路,他就會情不自禁地發出“嘖”的一聲。
-:我們公司是做有機蔬菜的,傳統渠道毛利低,想朝互聯網轉型……
-:很好。這個項目是符合消費升級需求的…balabala…我給你三個建議,建立自媒體團隊,做有社交屬性的包裝,主流電商平臺拿流量,然后把用戶沉淀到自己手里,再用大數據的方法分析他們…balabala…在線上宣傳這個環節上,我告訴你5個渠道:XXXXX。
干貨俠在會上大出風頭,眉梢眼角都掛著優越感。議程間隙,我問他自己在做什么項目,他說:“等我判斷好下一個風口是什么”。
兩年后,也就是現在,他從京東離職,計劃回到老東家小米。半年前喊我關注他的公眾號,至今更新過7篇,在朋友圈里依舊趾高氣揚好為人師,但也在吐槽別人的言語中透露出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成為了站在鄙視鏈頂端的loser。
干貨到底有什么陷阱?為什么吃過了很多干貨,還是離想要的人生那么遠?
我覺得有這么一些東西,可能是干貨培訓不了的:
1. 對應情懷和稟賦的選擇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共情能力;無論是知識信息型干貨,還是技能思路型干貨,都難以幫助人獲得這些能力。干貨擅長服務于手段,讓人學得快,但按圖索驥解決不了目標上的迷茫,再多的方法論都拯救不了空虛的三觀。
2. 閱歷,和試錯的直接經驗,品行,毅力,以及胸懷;都有著干貨難以觸達的深度,那些潮濕的、長篇大論的文學作品卻能窺見一二。二手散裝經驗,就像甘蔗,別人嚼過了,汁液都吮干了,再喂給你吃,還說是千年修煉的人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深慮必有淺憂;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有時候看似高效低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治標不治本,該疼的地方還是會反反復復地發病。
現代人工作壓力普遍大,能抽出碎片時間學一點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畢竟方便面也能填飽肚子嘛。但是正確認識干貨的能量范圍,避免唯干貨論的陷阱,還是很有必要的。干面餅還需要熱水來沖泡才最好吃,剛才提到的1和2,就是一壺壺熱水吧。
輿論總圍繞真相波動,就像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人們總在不斷調試中接近真知,又在不斷調試中偏離。
鐵打的自媒體人,流水的熱詞,以前最有逼格的詞“創業”,現在都沒多少人愛說了。連地鐵上乞討掃碼的,話術里都不提“創業”了。科科。
總之我認為自己仍是個濕人,不想爬山實用主義的河岸。不知是幸運還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