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18我在去西站的地鐵上,爸爸在家里幫我看兩個女兒。爸爸對于我的這個小女兒尤其疼愛有加,用我媽的話說:耐心全部給球球了。球球便是我的小女兒。
我與我的爸爸,也是我成長年代與環境的奇葩。我小時爸爸很寵愛我。等到我大學畢業,我又義無反顧地很寵著爸爸了。那時候我心里的爸爸似乎弱不經風需要很多照顧。可以說我是一個比我爸爸的媽媽更像他媽媽的人。從心理到經濟,我主動思考和行動。
只是到爸爸六十歲,回來我這里幫我忙之后,我與爸爸反倒經常起爭執,一言不合我就暴躁起來了,也不能容忍爸爸啰嗦啊說話不思考啊等。現在爸爸63歲了,我有了小的孩子后,自己平靜許多,我對爸爸變得比之前寬容不少。爸爸也頭發沒有了,干脆剃了光頭,有一次我跟他說不要怎么樣怎么樣,那樣人家會認為他老了。他回復說:你難道還以為你老爸很年輕?我當時很無語。確實雖然爸爸開始駝背開始光頭開始有些許老年斑,我一直只愿意正視孩子大了自己四十余了,卻不愿意正視爸爸老了。既是我再多照顧他,我還是不舍得那個中學時期的英雄離去。
我出生在鄉村,那里到現在還是有重男輕女情節,這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不可分割一部分了,只是我運氣好,后面還有兩個弟弟,并且我小學結束時就去了城市。還因為在我之前我大伯二伯家已經不少兒子,所以我出生時倒是未被奶奶輕視不屑。基于這樣一個特殊環境,我得到諸多寵愛。這其中我媽媽的態度并不明確,但是爸爸的態度相當明確加明顯。任何人表揚他的女兒,他都是笑納的,并且還會加一句:我的丫頭是優秀!
如果有人說我牙不正耳垂不大之類,但凡是不好的,他一概要去扳正視聽,堅決不允許任何人說我的任何不是。因為這樣,還會有他們的朋友特別拿我的不是逗爸爸玩,每次都要惹得爸爸生氣的。那時候是中專盛行的末期,媽媽認為家里三個孩子,我是老大,讀個中專了好就業,等我考完中專,我有一次跟爸爸說我想讀高中,爸爸說那就讀!于是輾轉復讀一次初三后,我如愿讀高中,再讀大學。
我常常認為是爸爸曾經的成功,爸爸對我的沒有條件與批判的寵愛,爸爸年輕時候的少語,無形中塑造了走到現在的我。我越來越感覺到我的心總是自由的,而有爸爸的幫助,我行動也一直比較自由。
爸爸開車,爸爸種菜,爸爸帶球球到處玩,爸爸還聽我的煩惱,我卻只能看著爸爸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