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被一大堆客戶投訴,被折磨得要死,跑來找我訴苦:“這樣的生活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啊,升職看不到希望,未來不知道該往哪里去。不知道如此累如此辛苦究竟有什么意義?!?/p>
他不喜歡這份工作,每次在工作上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總是頭痛欲裂,想辭職,但是不知道離開公司能夠干什么。于是每一次歇斯底里之后,總會安慰自己:要活在當下,隨遇而安。
只是生活、工作的難題并不是靠一兩句自我安慰,就會消失。
不久,他又在微信群里面痛斥,什么爛制度,整天讓人做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然后在朋友圈,這一次,換成了這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br>
這種短暫性“活在當下”、持續性焦慮迷茫,讓他陷入一種“受傷,找個地方舔傷口;再受傷,再找個地方舔傷口”這樣的循環之中。卻從來不去醫治包扎受傷的地方,更沒有想過怎樣去避免受傷。
比如你今天工作是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盡管明天還沒有到來。如果將這個作用關系抽離開來,做事情不為明天,我們根本沒必要工作。
因為工作大多數時候并沒有讓我們開心,玩,才能真正讓我們開心,大多數人今天工作都是為了拼一個未來。
我們能一直玩下去嗎?樂觀主義派都提倡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往哪里去,我們難以全情投入去玩,那種焦慮的情緒時不時會涌上心頭,我們甚至會感到后悔,錢也花了,時間也浪費了,到頭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焦慮,都是對未來感到巨大的不確定性。
未來本來就是不確定的,尤其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沒有誰能夠在這個時代預設一條確定的道路,但是為什么有些人能夠從容應對,而有些人,卻總是“妥協認命——垂死掙扎——再妥協認命——再垂死掙扎”。
更深層的追究,焦慮,是人對自己人生命運的無力掌控,這種掌控,包括工作、生活、婚姻、學習。
換句話說,今天所經歷的事情,明天、后天所做的事情,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都沒有辦法給自己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焦慮自然而然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