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和15日的兩個周末都因為學習需要離家。雖然每次都只有短短的兩天。但是回家后,依然能感覺到孩子們對媽媽離開的擔憂。
比如今天晚上:給老大、老二洗完澡后。老大在浴室需要幫忙的時候,我過去幫她拿東西。老二就哭鬧著要跟我一起去浴室。
我問:昭華,媽媽去幫姐姐拿一下浴巾,你為什么非要跟著過去啊?浴室的地是濕的,萬一滑倒了多不好呀?
昭華:我害怕媽媽上班去了......?
2)晚上老二睡后,給老大也講完了故事,老大說:媽媽,我不想睡覺,我害怕做噩夢。
我說:如果是做噩夢,會夢到什么呢?
“我會夢到媽媽沒了,今天在小區看到很多貓!”
顯然貓和媽媽沒了,扯不上邏輯關系。
我說:是不是媽媽連續兩個周末不在家,你才產生了這個念頭?
“可能是吧......"
不管多大的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都是那么的強烈。媽媽說:你不在家,她倆可聽話了。其實聽話是好的現象嗎?是媽媽不在身邊的自覺而已。即使你給孩子講了要離開家的理由,即使你告訴了孩子你回來的日期,但思念媽媽的心卻是真真切切的,這是人之常情!
當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就不會再為孩子纏著我們而焦慮了。孩子本該纏在媽媽身邊,不是嗎?媽媽是孩子最安全、最溫暖的港灣。我們唯有更加的愛孩子,才能填補離家時帶給孩子的焦慮和恐慌。
有人會問:安全感足的孩子,會有這種依戀現象嗎?我想說安全感再足的孩子,她也想和媽媽天天依戀在一起。只不過安全感足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并接受媽媽去學習的事實,這也為將來的分離做了很好的鋪墊。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