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用休息來提高你的做事效率?

為什么你那么努力,卻總是沒有效率,提高不了工作業績?不是你天資愚鈍,或者沒有才分,很可能是你不會休息,導致你做事效率過低。

1

在東西方文化中,都鼓勵上進和勤奮。古代匡衡鑿壁借光苦讀,還有耳熟能詳的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早已深入埋入現代人的基因里。讓人們感到,如果不及時努力,不抓緊時間,好像就有一種荒廢時光的負罪感。

原來以為老外使用快樂教育,學習不刻苦。201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期間,老外的學習改變了我的印象。東西方教育對比的文章很多,但我在那里學習的時候,上課的壓力也是非常之大。

但是到了和來自世界的同學上課的時候,才真正感覺到震撼。每門課老師有時課前給發郵件要求閱讀的材料一節課可以達到100多頁,200多頁。你如果不看,或者不瀏覽大概,第二天上課你根本無法參加課堂學習和討論。所以,我幾乎學習期間沒有可能每晚12點之前睡覺。等到考試的時候,哈佛的圖書館是晚上不關門的,學生徹夜學習趕考。

后來,看到國外的精英教育也是從小孩子就要做許多的課外作業,上完課后就要趕去課外私人輔導班,一樣的辛苦。

這樣的競爭氛圍,讓每個孩子、每個職場人士都在競爭圈子里,一直到退休。

在這樣的競爭氛圍中,總有一些人鶴立雞群,看起來不怎么努力用功,卻總是成績傲人。有的人,歸結為天資聰明;有的人歸結為,機會好運氣好。實際上,可能是做事的效率高。

提高做事效率,事半功倍,走捷徑,人人都想,也有許多路徑。有一個辦法卻可能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通過高效率的休息,管理自己的身體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然后得到高效率的學習和做事效果。

2

休息往往和懶惰難以分清,因此帶有不好的名聲,容易被人指責。一般人認為,休息就是離開工作,就等于偷懶磨滑。

但是,現在大量關于職場工作效率的研究說明,良好的休息能力是你工作更快更好更聰明的必要因素。良好的休息,可以讓你更好地思考,工作創新發明,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做事更有效。

有的時候,工作中遇到問題處于膠著狀態的時候,索性離開工作去放松一下是個好辦法。因為即使你的大腦處于休息狀態,不再聚焦于工作任務,也仍然處于活躍狀態,從事于大腦內的默認網絡(default network)模式堅持不懈地尋求解決方案,在反復檢驗或者丟棄可能的解決方案,尋求解決方案需要的可能信息。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汝果欲功詩,工夫在詩外!”的道理。

有時我們可能沒有能力完全控制這個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學習如何讓我們休息的更好,完全可以讓這個大腦默認網絡在解決問題中發揮創造性的作用,讓我們注意到以前忽視的方面,發現新價值的問題。

好多人不以為然,因為休息誰不會呀?!不就象走路、吃飯、喝水、上廁所、呼吸一樣自然嗎?每個人都好像天然地會做這些看起來自然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充分理解這些自然事情的重要性,學習練習如何更好地休息,你可以充分享受來哪個好休息帶來的深遠影響,可以讓你自我更新,重塑能量,工作效率自然更高了。

3

五個讓你學會休息,在工作學習中容光煥發的方法

①良好的休息始于早上的有條不紊early morning routine


Morning routine



許多勵志作家和職場人士藝術家,都是夜晚點燈熬油,為了完成馬上逼近的每個任務大限;所以早上起不來,是夜貓子類型。

還有不少人,用比別人早起來有條不紊地完成20%自己可以獨自處理的事情,比如思考重大事項或者完成郵件答復等;等到大家都上班的時候,開始的就是職場老總應該做的事情。原來熟悉的一位大企業老總,每天早上5:00起床,洗漱后,先到辦公室處理案頭積累的事物,思考一天或者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記下重點。等到7:30-8:00,到職工餐廳和大家一起吃早飯,聯絡感情;等到8:00打拼8:30,準時到辦公室參加各種活動,檢查工作,雷打不動。如此繁忙的工作,在老總那里變成了天天如此的例行公事,因此時間長了身體適應,也就精神上不感覺累了。

許多多產的作家,也是凌晨黎明早起,認為在大家還都沒有起來的時候,萬物寂靜,可以集中精力創作,讓創造力處于高峰。

這些人,都需要把早上起來的活動,變成機械的日常活動,這樣可以在不浪費腦力的情況下,完成一些洗漱、上廁所、吃飯、穿衣等活動,然后把早上一天最好的創造力集中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可能認為日常生活習慣慣性是沒有創造力的表現,實際上把大量瑣碎的事務性事情變成機械日常,可以節省下大量腦力集中用于主要的事情。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數百個高技術公司關于他們如何在早上開始上班前的日常工作,有多少機會他們在工作中有創造性,有多少計劃中他們試圖探索發現新的主意。然后他們試圖發現有多少創意是由職工提交給管理人員的。

他們發現,那些那些把早上一般事務當成機械日常處理的員工,可以提交更多的創意,顯示他們對于自己的日常工作更為可控,他們在其它工作上也可以做得更好。

一勤天下無難事,人勤春來早。看起來光勤快起得早還不行,還有學會一起技巧,把一些瑣事打串成包,變成日常,不再浪費過多精力,才能集中腦力思考更有價值的事情。

②散步慢走是一個激發創造性的好機會。

散步不僅是一種鍛煉方式,為身體和大腦帶來新鮮氧氣,還可以帶來一種輕度聚焦,可以激勵心清隨性漫游,為后面的創造性做好準備。


Walking



斯坦福大學的一系列研究試驗,關注了散步所帶來的創造性,通過測量散步時的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也就是詢問參與者對于日常隨處可見的東西有什么新奇的想法,比如一塊磚、一個門把手,來研究散步與創造性的關系。

研究人員把參與者分成不同環境:健身房跑步機上,在房間里坐著,和在外面散步,或者在外面輪椅上坐著。結果顯示,在外面散步或者在外面,在測試中有更好的表現。

散步也許不會對于集中性分析性的思考更為有幫助,但是肯定對于刺激創造性和對于解決問題有幫助,特別是當問題縈繞于心解決不了的時候。

自然科學家達爾文,把散步當成是創造性產生的思考路徑,當他遇到難題時候,就去房子周圍的思考路徑尋求靈感。

③打盹

如果你有許多需要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工作,并且已經連續工作較長時間,愜意的午睡打盹或許可以讓你精疲力盡的大腦恢復活力。睡眠研究專家發現,即使短時打盹也會為你的精神蓄電池充電。


Napping



午睡打盹最為顯著的好處,就是增加清醒,減輕疲乏。即使打盹20分鐘,也可以讓你耗盡精力的大腦有一個補充精力的機會,讓大腦重新集中注意力。

在一項關于研究人的周圍視覺(peripheral vision)的研究報告中,通過觀察研究人的周圍視覺,檢查你的注意力集中情況。研究人員把參與者分為三組,一組不打盹,一組午睡一個小時,一組午睡90分鐘。所有人員,在晚上進行第二次測試。

那些沒有打盹的人,在晚上第二次周圍視覺測試中,表現較差。那些打盹的參與者,或者與第一次測試差不多的表現,或者有良好的提高。

對所有參與者,三組人員在第二天進行測試周圍視覺,也就是睡過一夜之后,仍然顯示午睡打盹者的表現,要明顯好于沒有打盹者的那一組。這也顯示,午休打盹小睡,可以在第二天仍然在放大睡眠打盹的正面效果。

研究也顯示,打盹的效果表現,在某些特定任務上,要好于咖啡因的刺激效果。

你可以嘗試改變打盹小睡的時間,來達到不同的效果:earlier sleep小睡可以給你更多的快速眼動睡眠REM,可以給你更多的創造性;later sleep較深層次的睡眠,可以進入滿波睡眠,可以讓你身體機體恢復活力。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小睡或者水面是你提高工作表現和創造力的一個好方式。

④適可而止停下來

許多人感覺讓我們不停地工作,是提高效率、完成任務的方式,科學研究的結果恰恰相反。實際上,有時工作過長,會導致壓力過大,接近崩潰,不愿意干工作,因此工作表現也會過度時長而越來越差。這也是殺死創造力和發明的致命武器。


Stop at the right time



一個違反人們直覺但卻是非常實際有效的刻意休息停止工作的方式就是,知道在何時停止放下手頭的工作:在你進一步行動前,放下手頭工作,一切等到明天再說。

海明威一直倡導這種方法,還有許多著名作家聽從他的建議:當你知道要發生什么的時候,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always stop when you know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next.)

當你還有一點能量余存的時候,停下來,這樣讓你第二天可以容易開始啟動。這樣也可以促進你的潛意識在這期間處理問題,因此海明威的直覺是對的。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測試與創造性有關的發散性思維技巧,一個兩分鐘的任務,然后是5分鐘的數學問題測試,然后再重復進行發散性思維測試。一半的人告訴他們要進行測試兩次,另一部分人員不告訴他們。

兩組人員在數學測試之后都有較高的得分,然后讓他們休息停一會兒;那組提前告訴需要進行二次測試的參與者,得分更好。研究也發現,第一次測試得分較高的人,有更創造性的心態,可以在休息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所有這一切都顯示,把一些沒有做完的工作適可而止,即使你沒有意識到,也在推動你的心智模式在繼續謀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創造性,還可以緩解壓力。

⑤睡覺

睡覺是最終的休息防護模式,也是創造性的和良好表現的一部分。

在白天職場上,人們的身體被擠壓在競爭的叢林里,把我們馬達的能量動能幾乎耗盡,幾乎喪失了新的認知功能。

當我們進入睡眠的時候,人的身體進入維持保養模式,致力于讓身體重蓄動能,修復或者替代壞死的細胞,增長或者清理身體毒素,處理一天里的經歷信息,有時還在處理我們清醒時留下的一些未解難題。

許多研究發現,快速眼動睡眠REM對于人的職場表現非常重要。例如關于麻醉學實習生和麻醉醫師的一個研究發現,經歷過幾個星期的夜班之后,他們的工作表現大打折扣。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那些睡眠不足少于一小時的真實工作環境里的人的表現,要比在試驗室里的控制對比組的表現要差很多,說明以前的科學家也許低估了睡眠剝奪對于真實環境中的殺傷力。

所有這一切。都指向我們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學會修心養性休息的重要性。當我們的文化總體上在把我們推向24/7,或者5+2白加黑模式的時候,我們也在慢慢進入一種把我們的經歷耗損殆盡的模式,創造力和良好表現無從談起。

當我們學會把工作和休息能夠找到平衡點的時候,把休息當成工作的伙伴而不是累贅可減則減,當做安放創造性心靈的體育操場的時候,當做新創意的彈簧的時候,我們有可能主動去學習體驗有效的休息方式,提升把關注放到有價值的事情上的能力,組織好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同時更好地利用時間。

休息,不是無關緊要的,而是通向更好生活和夢想的鑰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