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學習的是“教練位置”coach position,或者叫:教練同在coaching presense.
在課堂上,我們的老師用了“天廂(Sky-box)”的隱喻來講這個位置。用的是體育場中的比喻,教練應該坐在視野最好的包廂——“天廂”,的位置,在天廂里,有大屏幕可以拉近拉遠,有空調,有飲料,教練可以舒舒服服坐著,看到整個場,以及局部的重點。而不是離賽場太近,跟球員一起揮汗如雨,激動吶喊。
如果教練位置有高低,那么平時你是直接下場和球員一起踢球,還是在球場邊坐著?還是在看臺的第十排,第五十排還是天廂呢?其實,最優秀的運動員,人們研究發現,他們在需要的時候,會在頭腦中觀察整個場域。就好像自己是賽場上方的一個攝像頭,看著下面整個場域的動靜,以便做出最佳選擇。運動員如此,教練是否更應該如此呢?
在埃里克森系統中,我們會把教練位置的基礎,稱為“無建議地帶(Advice-free Zone)”。教練位置,是抽離在外的,好奇的,中立的,觀察者位置。不給建議,這是教練的前提。
那么,這個前提來自哪里呢?我想,是對于個體生命的尊重。建議的背后,往往包含著:“我對于你說的這件事情,了解得比你自己更多”這樣的假設,即使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假設。然而,誰又能夠比當事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境況呢?
但是,另外還有一個事實,人類都有幫助他人的本能。這點非常可貴,是人性的基本來源之一。當我們看到他人的掙扎,看到他人的迷茫,都會想要伸出手去扶一把,幫一把。這種本能當然是非常可貴的。有時候,看著對方在繞圈圈,真的非常想要直接指出來!
那么,如何在“無建議”和“幫助他人”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就變成教練位置中一個關鍵。我們已經知道,“給建議”的方式,通常是不管用的。即使是建議出自非常有覺察的導師,大部分時間也起不到作用,因為當事人的體驗沒有到。馬克思老先生也說過“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來起作用”。所以,我想對于教練們來說,Hold住給建議的沖動,是第一步,第二步,關于教練位置,就是:我如何看待這個過程,才能夠最有效地支持到客戶?
薩提亞系統中有一個模型,就是生命力(Life Force)的模型。說的是,每一個個體,都是漂浮在生命力的海洋之上的一座冰山。那么,個體之間如何相互理解呢?
實際上毫無辦法,一座冰山無法理解另一座獨立的冰山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有一種最深層的理解存在,就是——我們都來自于同樣的海洋。如果這座冰山能夠深深沉入海洋之中,了解這片生命的海洋,了解所有的冰山共享了同樣一片生命力的海洋,那么他\她就能夠理解另一座冰山的存在的深處。
回到教練上面來,由于我們無法理解客戶語言中的細節是怎么回事,因此我們的建議是沒有辦法傳遞出去的。真正起效的建議,是因為這個建議與對方心里的答案產生了共鳴。但是,作為教練,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深深的生命的海洋,需要了解的,是客戶思維的架構(Structure),通過教練的流程(Process),產生轉化的力量(Transformation)。如果嘗試去理解客戶所說的內容(Content),那么,就相當于一座冰山試圖了解另一座冰山里面到底有多少礦物質。然而人心不是計算機,這個小黑屋里面發生了什么,當事人自己都未必清楚,更何況是其他人呢?
我們能夠做什么呢?海洋的深處有什么呢?
我們能夠做的,一是相信,二是好奇。
如果教練自己無法連接到生命的海洋,在做教練的時候,就會忙于找下一個問題,很累。如果連接到生命的海洋,而且支持客戶本身去連接到海洋,那么,教練和客戶都會得到滋養。這個連接,根源就在于相信。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正在學習走路,我們會不會告訴她\他,應該先邁哪一條腿呢?我想是不會的。因為生命本身會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走路,生命讓他們具備了走路的能力。父母要做的是什么呢?是當孩子跌倒的時候,讓他們站起來繼續;是在路的另一端等著孩子走過來;是不去阻擋這份能力自然的生長。
同樣的,當我們處在教練位置,我們需要看到客戶是走在屬于他們自己的成長道路上,看到他們所談論的話題,只是生活的一個小小的面向,看到他們其實比自己所想的要更有活力、更有創造力、更有資源。是比客戶相信自己還要相信客戶。
相信我們來源的海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同樣的生命力。而這份生命力,會指引人們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教練的流程,教練的結構,就是通往這片生命之海的路徑,也是支持客戶連接到生命之海的路徑。而有趣的是,通過教練的約談,不光是客戶,教練的內在生命也能夠變得更加鮮活。
第二是好奇,好奇什么呢?好奇客戶內心的結構(Structure),
好奇他們的生命力之所在。每一個人內在都有澎湃的生命,我們來源于同一個豐饒之海。而每一個人不同的,是如何通向生命之海。比如,有人在唱歌時,會渾身散發出光彩;有人在跳舞時,會找到自己內心的活力;有人在下象棋的時候,會覺得是在完完全全地活著;有些人在講課的時候,是全情投入,忘我付出的……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人們心中一定會有一些東西,當他們觸及到的時候,整個生命的能量就會發生改變。有時候,我們將這些東西叫做價值觀。
教練需要找的,就是這些東西。我們會好奇客戶內在的生命力會帶著他們去向何方,好奇他們會想要為自己創造什么樣的生活,好奇他們想要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好
奇他們所說的話題,如何能夠聯系到他們更大的生活圖景,好奇他們如何能夠支持自己去“做到”,去“成為”,好奇他們在自己人生的比賽場上,要拿到什么樣的金牌?
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就不會陷入細節中。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點燃對方心中的那團火。甚至不用點燃,只要相信,只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心中有這樣一團火,就夠了。張非凡教練曾經用過一個比喻,是教練用“自殺(Ego-cide,教練的自我消失)”,換來客戶的“自燃(Self-lit)”,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
還有一點,就是教練自身的回歸和成長。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里面說到:人們只能用自己內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來喚起對方內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比如,我們只能用愛來換愛,用智慧來召喚智慧,用歡樂來喚起歡樂,用相信去交換相信……
在操練教練狀態時,需要對我們自己內在的生命有所觀照。當我們能夠連接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了解自己的存在,其實我們就能夠更多地了解生命的存在本身。我們越多地經歷自己的成長,就越知道人們內在的成長是怎么回事。當我們喚醒自己內在的生命力,經驗到自己內心那份活生生的流動,就能夠察覺到對方內心那份活生生的流動的痕跡。
所以,其實,成為教練,正是成為一個活生生的、飽滿的、本真的、質樸的人。教練最終不是成為佛龕,不是靜靜的、安詳的、微笑的表象,而是活生生的,有個性,有智慧又接納所有的真實的人。當我們自己的生命飽滿,生命力得以釋放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理解他人的生命,就能夠知道如何能夠讓生命澎湃在每一顆心靈之中。
我們在共同的生命力中,永遠同在。作為教練,我們只需要把阻礙我們和客戶,和自己同在的一切東西都去除就好了。
是為“教練位置”之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