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這個需要不斷學習的社會,讀書一直被認為是回報率最高的自我投資方法。為了提升個人能力,不被社會淘汰,越來越多的人也加入了讀書的行列。
想象一下你平時去書店或是在網上買書的情形,你想要看商業書搜索經管類書籍,喜歡小說瀏覽小說版塊。可是當你偶然看到新上架的暢銷書和那些促銷海報時,被這些華麗的廣告包裝還有名人推薦所吸引,感覺不錯便買了下來??墒菐滋熘笫盏娇爝f,滿懷期待地翻開書來卻發現內容并不怎么樣。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購適合自己的書籍呢?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就給出了怎樣恰當的選購適合自己的書籍的好方法!
如果在一開始就用上購書清單,購書流程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購書清單就是格式如下的一張白紙,平時有看到不錯的書就可以在這里填寫如下三類信息
- 書名
- 作者名
- 出版社名
以這三個信息為線索,就可以實現“指明購買”。去書店或者在網上商店做的事情很簡單,查看確認看書的信息,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 列出讀書清單→商店確認→購買
列出購書清單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而且它能夠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根據前面網絡購書的例子,我們之所以會買根本不讀的書,究其原因就是沖動購買。老是想著“這本書或許有用” “這方面的知識一定要有啊!”,然后不知不覺的就買了。
所以,在這種時候就應該仔細確認“我是不是真的想讀”,尤其是面對暢銷書時,更應該想一想自己非買不可的原因。為了不被廣告語言迷惑,我們應該在之前做好購書計劃。
列出一張自己喜歡的購書清單
在平時看到不錯的書籍推薦的時候可以把書名記下來,想閱讀某領悟的書籍可以去網上搜索相關書籍,主要依靠平時的記錄收集書目。
你在網上經常會有各種《XXX必讀的20本好書》 ,《2015年度書籍推薦》等等,這種書名的指導合集會介紹很多有用的書籍,選取自己覺得需要的書籍多加利用。
另一種辦法,找到能夠幫助自己找書的“樞紐書”。
當你看了一個作家的書,覺得寫得非常的好,那就可以順藤摸瓜地去查找該作者的其他書。不過考慮到一個作家寫的書不會很多,所以在閱讀書的過程中發現作者在書中有提及其他書籍,就可以記下來。
他們在書里介紹的書一般都在作者手里經過重重篩選,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書。而且這樣的好處是,以讀過的書為起點接觸更進一步的研究主題,可以引發連續閱讀的過程從而促進知識的體系化。
舉個例子,《富爸爸,提高你的財商》一書中,作者在寫書過程中也參考了很多專業理論書籍。在談到學習理解資本市場的時候,他推薦的《美元危機》(理查德-鄧肯)、《資本主義的靈魂之戰》(約翰-鮑威爾)、《債務帝國》(安迪森-維金)。
想要更加深入的學習領悟資本主義市場運作的主題相關知識,就要好好系統地研讀這些書籍,在讀書過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在網上搜索出一本書之后會有跟本書相關聯的書籍推薦,你可以根據網友的評分以及書評來決定要不要買。
例如,我想學習更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在網上搜索時間管理相關書籍。找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
然后看到該書的常用標簽歸類有:個人管理、勵志、時間管理、效率、習慣,而且還有相關書籍的推薦《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魯克),等等數不勝數。完全可以根據這些有用的信息尋找適合自己的書。
我會把平時留意記錄在筆記本上的書目,搜索到的某個領域評分高的經典書,然后再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篩選然后購買,每次都能買到適合自己的書籍。
愛讀書的你,用什么方法選購書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