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一本書 ?11.29《如何閱讀一本書》第8天
1、概念: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找出這個骨架。
你要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是基礎。
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否則這本書會顯得亂七八糟,根本沒法閱讀。而爛書就是如此。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這就是說你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么。說出整本書在干什么,也就是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
對于“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自己,或別人,整本書在說的是什么。
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當你看一個整體組成復雜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樣呈現一體”的面貌,那是還沒有掌握精髓,你還必須要明白它“怎樣呈現多個”的面貌——但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多個”,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機體的“多個”。
作者給出的例子,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趣味性非常強,可以仔細閱讀原文。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這一段使用的寫作方法是:事例→認知→理論,采用分→總結構。
事例1,荷馬的《奧德賽》
然后大幅段落寫如何找到書中的主題。
①作者幫助你,有時光讀書名就好了。
事例2,杰瑞米.科利爾的《英國戲劇的不道德與褻瀆之一瞥——從古典的觀點來討論》
②有時候作者會在前言說明他整體內容的設計。特別是論說性的作品,為減少你的疑慮,開宗明義的講。
作者再次強調積極主動的重要性,找出一個結構是讀者的責任,就跟當初作者有責任自己設定一個架構一樣。
③引言介紹,可說是相當精華的摘要。
事例3,希羅多德的《歷史》。
事例4,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④作者寫了一篇“本書計劃”的聲明來幫助讀者。
事例5,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可以對比馬克思的《資本論》。
事例6,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事例7,洛克的《論人類悟性》。
最后,作者做了一個總結,有兩個提醒與一個定心丸。
提醒一,一位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提醒二,要小心,不要把我們提供給你的那些書的重點摘要,當作是它們絕對又唯一的說明。
定心丸,不同的讀者,詮釋表達的不同不足為奇。
駕馭復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
開始就談規則三的重要性,給出規則三的通用公式,而后舉出事例,最后再強調規則三的重要性。采用的是總→分→總結構。
第二個規則在指導你注意一本書的整體性,第三個則在強調一本書的復雜度。
依照規則三,將內容大綱排列如下:⑴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談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⑵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⑶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事例8,美國聯邦憲法
這一部分,很像金字塔原理,以及國內翻譯過來的結構性思維。
也可以根據所處理問題的性質,用你觀點分為幾個主要的部分,列出大綱。
事例9,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最后,再次強調規則三的重要性。
你可能猜對了一本書的主題重點,但你還是需要自我訓練,證明你是“如何”,又“為什么”這么說。因此,要求你將書中的重要部分列出綱要,并說明這些部分如何印證、發展出全書的主題,就有助于你掌握全書的重點摘要。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整段的論說,不僅說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還給出一本好書的判斷標準。
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就像教書與被教一樣。如果作者跟老師無法將自己要傳達的東西整理出架構,不能整合出要講的各部分的順序,他們無法指導讀者和學生去找出他們要講的重點,也沒法發現全書的整體架構。
一體兩面的事,實行起來卻不相同。讀者要“發現”書中隱藏的骨架。作者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添加血肉。所以,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想清楚,前后連貫。
這兩個規則不但可以用來閱讀一整本論說性的書,也可以用來閱讀其中某個特別重要的部分。如果書中某個部分是一個相當獨立又復雜的整體,那么就要分辨出這部分的整體性與復雜性,才能讀得明白。
發現作者的意圖
開篇直接給出規則四,論說規則四的必要性,最后給出規則四的具體方法。
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理論性的問題:某件事存在嗎?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么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么?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實用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以什么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么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2、思考:這一章提出來分析書籍的結構和思路,甚至作者寫作的初衷是什么,要說明什么道理,通過什么方式來說明。這難道不就是通過閱讀練習寫作的道路么,如果分析的次數,練習的次數足夠多的情況下,想不會寫作都會很難吧。
不過中間的很多例子,很多語言我讀的真的很別扭,我甚至試圖把一些句子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捋順一下,我覺得那樣可能表達的更加準確一些。不過仔細看來我還是只是盯著字句,沒有照顧到整體性,沒有照顧到一本書的整體結構。或者同他們的話說找出這本書整體的骨架,發現作者的意圖,而能清楚作者要問的問題。
從作者列舉的例子也看出來,他是精于此道并且真的去讀了很多書籍。
3、應用:找出作者寫作的骨架,更加減單的說法應該是列出寫作提綱吧。面對同樣的問題,每個人思考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樣,這是客觀存在的,也不能強求。所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來表達,甚至同一個人來表達,時機場合不同,表達出來的結果都不會一致。
因為各種因素都在不停的變化,時代、風俗、語言、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等等,所以不能強求一致。我們要做的只是認真的按照規則去剖析,去分解書籍的表達層次而已,學會找到所謂的骨架和作者真正要表述的問題。
關于這一章,寫過讀書筆記的高手很多,對他分析的也很透徹,我覺得我在一天的時間里絕對無法達到那種層次,當然這也跟我的認知效率認知水平有關系,目前我只能理解這么多,那就先寫下來吧,誰也沒有規定一次就要理解到什么層次,我只是盡力去理解,去實踐而已。
每天思考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人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為了具備這些技能,該去做什么事情,這樣的日子就會很踏實么?
我覺得可能還有更加具體的要求,比如如果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每天做多少,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