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我與技術文檔這20年

引子

如果不是那天同事聚餐時滔滔不絕從豬前腿講到豬后腿,我想我還在糾結歲月跑哪兒去了;如果不是散步時發(fā)現(xiàn)必須仰頭才能與兒子對視,我想我還在惆悵青春流逝的意義;如果,不是去年裁員整理簡歷重新上路,我想我還沒意識我與技術文檔的故事已經(jīng)寫了20年之厚。

緣起

1997年的夏天,滿中國都風迷養(yǎng)電子寵物。同屋女孩周末帶我到華強北電子市場瞎逛,憧憬著從電子寵物上掘第一桶金。她當時是環(huán)球資源(Global Sources, 彼時叫Asian Sources) 銷售助理。也是經(jīng)由她推薦,我懵懵懂懂地成為了GS旗下《通信科技商情》雜志的助理編輯。

那時軟件公司很少,能順利應聘上一個技術與英文相結合的外企工作,我很知足。沒想到,這份工作的選擇,讓我與技術文檔結下了20年的緣份。

專業(yè)鑄造優(yōu)雅

雜志是中文月刊,最初的工作是校審英文譯稿,字斟句酌刪編成文,最后配上個“點石成金”的標題(技能get:翻譯校審、中文編輯技巧、面向讀者群的文章包裝技巧)。98年注定多事,亞洲金融風暴接連著華東水災,雜志也在重組中更名《國際通信商情》,立足中國通信市場,自主寫稿組稿。“有米下鍋”的日子轉眼變成了要“找米下鍋”,每個月被Editorial Calendar追著跑的日子就此拉開了帷幕。

每月領到任務后,第一時間,根據(jù)主題上網(wǎng)瀏覽國外技術文章,鎖定技術熱點、草擬采訪大綱(技能get:快速學習能力)、尋找廠商及業(yè)內(nèi)人士采訪(技能get:大膽、執(zhí)著、溝通技巧),跟蹤與確認日期,線上線下采訪、催稿(技能get:時間管理)。當一切落定,便是那最后一段段地熬文章(技能get:寫作能力)。

每天都是抱著厚厚的技術資料爭分奪秒地啃,回家也是帶著稿子在身邊涂涂改改。煎熬著、努力著,成長著。總主編的賞識、職位的快速晉升給予了我正向回報。

但我發(fā)現(xiàn)我并不快樂--2000年初通信雜志的關停,我轉到了《國際電子商情》,我對自身的技術實力缺乏底氣;加上外企在國內(nèi)期刊發(fā)行上被加上的重重限制,讓我覺得在這行做不明不正。我開始思考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深圳顯然不是媒體聚集之地,做回軟件開發(fā)測試也不現(xiàn)實。那時一位改做Technical Writer的編輯部前輩的經(jīng)歷讓我們羨慕不已。

中文用戶手冊寫作--摸索中成長

2000年初,互聯(lián)網(wǎng)熱浪似乎是一夜間席卷了中國,從搜狐新浪到網(wǎng)易攜程,IPO上市暴富撩動著大家的心。UTStarcom也在這股浪潮中在美國Nasqad成功上市,編輯部的那位前輩以及第一位被她帶到UTStarcom做TW的同事,都因為IPO原始股而一下子身價不菲。

扳指一算,編輯部前后有4位編輯追隨這位前輩的足跡,來到UTStarcom深圳研發(fā)中心做Technical Writer。前輩南郵學通信出身,是文檔組的創(chuàng)始人。我入組時,前輩已經(jīng)到美國總部工作了。

20年前的文檔寫作行業(yè),大家都是從模仿與研究競對手冊開始的。隨著經(jīng)驗的累積,文檔寫作理念與方法一步步完善、深化、系統(tǒng)化。從寫作規(guī)范、樣式模板、到內(nèi)容模板從無到有,各式規(guī)范的制定有效地提高了文檔組整體寫作效率,以及不同產(chǎn)品間文字組織與寫作風格的一致性。

那些年寫過的手冊數(shù)不過來

深圳文檔組最壯大時有十多人,產(chǎn)品線從軟交換到3G核心網(wǎng)。中英文TW配比大約3:1,中文TW負責寫作,英文TW負責翻譯與校審外包翻譯文檔。文檔組成員來自GS編輯部、華為中興各產(chǎn)品線文檔部,團隊由內(nèi)至外散發(fā)著專業(yè)、敬業(yè)、樂于分享、積極向上的士氣。團結的隊伍在戰(zhàn)斗時表現(xiàn)出的是旺盛的戰(zhàn)斗力。記得當年的Single source在線幫助項目,Manager一馬當先,大家分工合作,在短短一個月內(nèi)把網(wǎng)管系統(tǒng)需要的Javahelp,運營支撐系統(tǒng)需要的Webhelp技術難點盡數(shù)拿下。

Technical Communication是學習知識、傳播知識的職業(yè),學習能力與探究心是TW的關鍵素質(zhì)。組里TW身上都透著一股刨根問底、你追我趕的鉆研精神,為一個技術問題經(jīng)常是要驚動隔壁格子間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來給我們講個透徹。學習新產(chǎn)品,學習產(chǎn)品相關的技術背景知識,讓我們與開發(fā)測試的交流中保持在同一頻道,讓文檔在術語的撰寫、原理的剖析上做到專業(yè)、簡潔、清晰。這些努力也讓我們贏得了研發(fā)人員的尊重。

當時,提供文檔寫作的培訓機構基本沒有,技術寫作也沒自己的行業(yè)組織,同行間基本沒有交流的渠道。大家便商量著開展組內(nèi)技能分享,每位成員定期分享產(chǎn)品、寫作、編輯、繪圖、排版技巧。也就是這樣,通過英文TW組織的英文寫作培訓,我知道了The Elements of Style。出于對英文寫作的喜愛,事后我打印出了厚厚的中文版,認真閱讀英文寫作的基本原則。

忙碌、充實、被認可、有回報這大概就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幸福吧!

英文用戶手冊--跨過語言的障礙

在CPU處理速度每18個月翻倍的時代,技術衍進、市場變化的速度預示著一成不變的工作與生活模式近乎于不存在。通信行業(yè)的輝煌來得快去得也快,短短十年,通信業(yè)便從少年走到了暮年。UTStarcom的裁員潮從一開始的隱晦變成了半公開、公開,版本發(fā)布的節(jié)奏越來越慢,昔日的伙伴揮揮手就此惜別。

現(xiàn)在回頭想,從第一輪裁員至我離開前的那二三年,人漸漸地滑入了comfort zone。慣性地認為上市公司總有辦法,自己低頭拉車即好。記得以前看過一篇職場文章:為了防止溫水煮青蛙,每三~五年,要到市場上投簡歷面試,檢驗一下自己的實力與價值,了解自己與用人市場的差距--回過頭來看,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做法呀!

我開始思考TW職業(yè)道路該怎么走下去,雖然做到了team leader II,可隊伍在縮小,向上發(fā)展的空間就是零。UT的動蕩讓我更加急切地想改變。2009年,組里的一位英文TW主動拿裁員包,去一家外資芯片公司英文TW,這讓我看到一絲職業(yè)發(fā)展的曙光。

時至今日,當年UT的戰(zhàn)友們,還留在TW行業(yè)的,就只有3人了,并且后來都轉做英文TW。話說回來,風水輪流轉,十年后的今天,用工成本的提高,優(yōu)惠政策的力度減小,外企在中國市場可謂節(jié)節(jié)收縮,TW人才又開始向中文回歸。

在深圳,知名外企招英文TW的機會很少,這與深圳自身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特點相關。當看到Moody's招英文TW的廣告時,我清楚地意識到這將是我華麗轉身的難得機會--那年我35,按事俗的說法,完成職業(yè)轉換的時間窗就快要合龍了。這必須是一場竭盡全力的爭取。

為備戰(zhàn)Moody‘s的電話面試,我聯(lián)系了兒子的網(wǎng)絡外教—一位生活在菲律賓的美國UI設計師,讓他為我準備了一套面試題,然后與他一遍遍地演練。機會總是為有準備的人預備的,過五關斬六將,從遞簡歷到最終發(fā)offer,歷時2個月,長舒一口氣,TW的職業(yè)道路終于可以進一步拓展!

我的小得意--嚴謹?shù)膫惗豐ME Kevin Begger為此章打Call

上班第一天,美國的Manager很貼心地把Moody's Style Guide為我準備好,它為我正式打開了英文寫作的大門。同時,我將產(chǎn)品有限的幾本手冊打印出來,這些都是項目從美國遷移至中國之前,由美國本土Writer撰寫。通過它們,一則可以熟悉產(chǎn)品知識,兩則也為我學習Style Guide的應用提供了范例。

進入Moodys前, 我沒有獨立寫過一本英文文檔,雖然我校審過很多修訂過不少。平時出于對英文的喜愛,看到翻譯稿中的經(jīng)典表達方式,我會都記錄在小本本上。但到寫第一本英文手冊(Administration Guide)時,那又是另一回事,那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至今歷歷在目。每寫一句都想google一下是否地道;為一個冠詞的取舍糾結半天。感覺整個人都不會英文了,質(zhì)疑自己寫出來的每一句話。

七年過去了,我也悟出了,寫作有時就像說話,要想能寫出東西來,你必須做到能自然而然地用這種語言與電腦交談,也明白了為什么學語言強調(diào)聽說先行。語言的成長與純熟絕對與投入的時間成正比,方法、毅力、堅持缺一不可,聽說讀寫需要見縫插針學習的方方面面太多。當一位native speaker問我:How did you learn English to this level? Did you live overseas? 我:It would be a long story if you want to take a listen. 他:It's amazing!

基于在UTStarcom的摸索、研究與實踐,我在寫作時,很自然地會把自己放在用戶的位置,測試產(chǎn)品,揣摩用戶的需要,以用戶日常任務為手冊寫作線條。第一份手冊寫出來,美國manager的評價記得有一句是:內(nèi)容充實,組織合理。

后來,TechComm大部門邀請加拿大Publish Smarter 公司給全球TW做了一次全面的topic-based writing培訓。有了這次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我對topic-based writing有了全面的認識。但畢竟它只是一次為時6小時的培訓,沒有提供一份仔細的guidelines,沒有提供足夠多的案例,讓我仔細體會、琢磨與借薦。在實際寫作中,我時常遇到種種問題,無法在培訓的材料里找到答案。與美國Editor探討過,與Quora上的同行交流過,讓他們推薦了業(yè)界優(yōu)秀文檔,但終是有些困惑沒有得到解決。

Technical Writer, Sr. Technical Writer, Lead Writer, 一路下去,下一目標將是Principal Technical Writer,如果不是--去年3月Moody's Analytics關停中國CAO產(chǎn)品線,將研發(fā)移回美國。

未完待續(xù)的故事

有時我會想,如果不是Moody's的突然裁員,我還會是固守一隅的辛勤筆耕者,享受著朝九晚五的規(guī)律生活,只與同村的鄰人互為走往。癡想著憑一已之力,苦心琢磨如何把Topic-based writing這個工具使用到極致。

中年失業(yè)讓我陷入了被動與困惑,但我始終堅信:上天在為你關上一扇窗的同時,一定為你打開了一扇門。

這半年來,一切歸零,我從小公司中文文檔工程師重新出發(fā)。從中文到英文再回到中文,這讓我有機會體味與比較這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差異,琢磨如何在語言間做到取長補短。

這半年,在分析與學習競對手冊時,讓我遇上了華為FusionInsight安裝手冊,讓我對Topic-based writing的應用茅塞頓開。

這半年,我開了簡書總結與思考。簡書也讓我遇見了善于總結與分享的Lilian_Lee,遇上了Developing Quality Technical Information--一本讓我欣喜、解開了我心頭重重疑惑的寫作寶典;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強烈意識到內(nèi)心對技術寫作的那份深沉的熱愛,讓我沉寂的心重新燃起了渴望。

是它,重燃我的職業(yè)憧憬!

我與技術文檔的故事還有沒有機會續(xù)寫,我很努力地爭取著。結果不是我單方意愿與努力所能決定的,但我知道,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機會。

櫛風沐雨,打擊不小,成長不少,我明白只有強大的內(nèi)心與實力,才能笑對風雨,豁達灑脫。人生是一場修行,從渺小到強大再回歸渺小,未來的旅途中,我希望能做到從容平和,多思考,勤總結,同時加強與圈子的交流與學習。

感謝生活中的兩位朋友--音樂與跑步!感謝它們的忠實陪伴。帶上耳機,逆著風,有節(jié)奏地控制著呼吸,我慶幸自己還有跟自己較勁的體力與意志,驕傲自己還擁有充沛的活力,欣喜自己正向著更遠的記錄邁進......

2018年元旦晨-跑后留影

拍拍身上的塵土,放下一路的包袱,與自已和解,下一程,我們一起輕裝前進。

我的故事系列:

猜你會感興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