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是世界聞名的大學城,然而,最初的劍橋就像許多有河流穿城而過的城鎮一樣,只是一片淺灘。后來,這里架了一座橋,而這唯一的一座橋竟偶得機會,取代“城”成為該縣名字的一部分。”這是打開《世上只有一個劍橋》這本書開頭的一句話。
你是從哪里知道劍橋的?是從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那里,還是從知道霍金開始知道劍橋的,還是你一直夢寐以求的學府。我第一次讀到劍橋,是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初中正是懵懂的年紀,只想知道康橋在哪里,翻過資料才知道,那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劍橋。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學城。
讀《世上只有一個劍橋》,了解一座城,看這座城建筑之美,感受它的歷史氣息,了解它的人文背景,探索建筑之美。正如馬庫斯·賓尼所言:“如果非要找一座城市來代表英式建筑的精致、創新、可愛和富于表現力之處,那么非劍橋莫屬。”
這本書作者馬庫斯?賓尼是一名英國歷史學家和作家,畢業于劍橋大學,熱衷于歐洲建筑遺產研究。格雷厄姆·拜菲爾德是一位英國水彩畫藝術家,他四處游歷,臨摹各地建筑,探索當地文化。現已出版9本關于國家與城市的建筑水彩速寫畫冊。
用建筑訴歷史,從歷史看劍橋
劍橋一共有二十多個學院,每個學院建設時間不同,目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特色也有色不同。當時劍橋大學的成立是為了收容那些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老師,后來就有了劍橋大學城。
書中從7個方面向讀者解讀劍橋歷史與建筑,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瀏覽于歷史的回廊里。每一個建筑都記錄一段歷史,記錄建造者內心的希望。
圣本尼教堂是最劍橋郡最古老的建筑。當時的設計與中世紀晚期和都鐸王朝時期的貴州學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通過一個開敞式的門樓進入,這個門樓有一個直通頂梁的大廳。16世紀,文藝復興改變了建筑的風格,凱斯學院則擁有最具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特征的建筑,有一個榮譽之門,象征勝利的拱門,在門的上方有一個小神廟,這樣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古羅馬的葬禮紀念碑和盧瓦爾城堡。
劍橋建筑中除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以外,還有很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現存最早的一座大型火車站就是其中一座。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劍橋還可以看到最大膽、最有創造力的建筑,能看到很有爭議的建筑。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被人捧著,比如詹姆斯 斯特林爵士設計的歷史圖書館差點被拆除,原因是學生們覺得它功能失調,福斯特設計的新法律圖書館造型優美,但是來這看書的人覺得他降噪功能太差,還抗議過。
由這些建筑與故事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永遠存在矛盾,或者用作者的話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筑和地域性建筑之間的矛盾。擁有科學桂冠之譽的劍橋大學是擁抱現代派和現代運動的天然場所。
雖不是名貴材料,但也獨樹一幟
《世上只有一個劍橋》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劍橋的建筑不像牛津那樣有上好的石料,很多建筑都是由磚建成的,雖然不是什么名貴材料,但是最終劍橋的建筑自成一種風格。
清新唯美的水彩,彰顯建筑之美
如果說用文字表現建筑顯得比較蒼白和枯燥,那么用清新的水彩展現有風格的建筑就顯得有張力多了。格雷厄姆·拜菲爾德到處游訪,臨摹當地的建筑,探詢建筑背后的故事,把故事融入到他的畫里,展現建筑內在的意義。
淡淡的水彩與文字相得益彰,仿佛置身于劍橋里面,跟著作者的文字,瀏覽整個劍橋,由兩岸二十所橫跨八百余年時空的學院為你撐篙,去看看那老式的門樓,一睹榮譽之門的風采,去到哥特式教堂中看看參加慶典的人們。
有了插畫的存在,讓科普不再枯燥,降低閱讀障礙,即使不讀文字,也有一種享受美的感覺在里面。
如果你喜歡劍橋,你也想了解建筑,那么一定不能錯過這本《世上只有一個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