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民族風盛。
貴廣高鐵的開通,給祖國西南邊陲的多彩明珠增添了一道通往現代和開放的道路。
從廣州南出發,一路向西奔馳,城市的高樓大廈漸漸稀少,窗外的山川景色愈發豐富。初秋的南國偶有枯黃,但大部分依舊是蒼綠挺拔。
曾經,自己會一個人四處游玩,不辭遠近尋覓美景,但這一次,卻讓自己慢慢體會到,和身邊的人一起出游,也是美好的體驗。
四個多小時的車程不算短,但因為身邊朋友的存在,刷個劇、打打牌,說說笑笑,不覺疲憊。
夜幕時分,到達從江。來路動車上的宣傳雜志、車廂內的海報,無一不在傳遞著從江的美。
走下火車,氣溫較來處低了一些,一行人整頓添衣、舒展身體,略帶興奮的往出站口走去,而帶隊的導游小郭已經在那等候。
跟隨旅游大巴坐車沒多久,就到了此行第一站——肇興侗寨。古樸的建筑、明艷的燈光,遠處的青山,頭頂的高架,在深邃的夜空下顯得如此的和諧。
隨車而上,大都市的燥熱隨著微微涼風漸漸消退,夾雜著淡淡的原生氣息感受著周遭的寧靜。
古塔下的集會廣場,在皎潔月光映襯下,猶如水銀瀉地。舞臺中間,侗族男女載歌載舞,言語不通,卻也不影響樂曲的感染,嘴角不禁微微上揚。
晚會落幕,人群漸散,沒有了車馬的喧囂,沒有了緊張的氛圍,電話休息了,網絡也睡了,這一刻,做一回純粹的游人。
翌日,清晨。
初秋的陽光,透過山區的薄暮,投射進房間,新的一天開始了。
用完早餐,沿著石板橋,慢慢在村寨里閑逛。統一的木質建筑、古樸的風格,現代化的商店也隱隱融入了其中,不見突兀。
尋覓,往山峰更高處。堂安侗寨,在群山高處,靜靜的等著游人的來來往往。
山高路險,九曲回腸,饒是乘坐的大巴寬敞平穩,沿著山路盤旋而上,也是搖晃不定,看著路邊的深谷,讓人不禁心生忐忑。
上到高處,車輛已經無法駛入,一行人改作步行。遠山處,視野漸開,天高云淡,風動間,一半陰云,一半明媚。
侗寨有三寶,鼓樓、大歌、風雨橋,鼓樓,它是一個濃縮的精神家園,有了鼓樓才有侗寨,才有鼓樓下“擺古”的老人,才有了流傳千百年的侗族傳說。
梯田,則是堂安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每年的4月和9月,是最佳的觀賞季節。春季如練,秋季似金,這個時節,雖無勝景,卻也一副山寒水瘦、入秋藏冬的韻味。
午后,去到翹街,走進黎平,見證黨國傳奇,偉大的轉折,從這里開始。
主席說: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只是,更多的時候,還是會想起: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如今,書生已去,同學不再,日益世俗,難留初心。
暮色,酒酣耳熱,游走從江,放浪形骸,與夜同眠。
鬧鈴響起,整裝出發,此行最后一處——岜沙苗寨。
蚩尤的后裔、中國最后的槍手部落、鐮刀剃頭的發髻,蘆笙悠悠,這個村落,努力在保持著他的傳統。
每個岜沙人在有生之年都會種一棵樹,待到離開人世時,便以此樹為棺,安然長眠。埋葬的時候不是立一個墓碑,而是再種上一棵樹緬懷已故的親人。
呱呱墜地,手植一樹,風雨同生;駕鶴西去,以樹為棺,安然長眠。
入土之際,復種作碑,緬懷先人。從樹而來,隨樹而終,本無長物,天地人一。
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悅事,攜侶共從容,陌上花正盛,適緩緩行矣。
再見了,從江。
不景晨,一個寫的不多但在努力寫的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