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我們該怎樣和孩子談?wù)撨@個話題?

? ?文/ 凌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前不久,我們幾個大人和孩子在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幾個人都是第一次玩,嘻嘻哈哈玩得很開心。

橙子抽到一張牌,上面的問題是:如果你患了失憶癥,可以忘記一件事,你希望忘掉哪件事?

橙子想了想,說:我想忘掉人是會死的這件事。

我聽了心里一動,這個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因為當(dāng)時的氣氛和場合,我沒多問,橙子也再沒多說。大家繼續(xù)玩得很歡樂。

過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和橙子討論一下這件事。顯然,橙子已經(jīng)開始思考關(guān)于死亡這個話題了,也顯然,他的小心靈對這件事開始有所困擾,本能地感到恐懼,想要逃避。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我的姥爺八十多歲了,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望他。這次回去,媽媽說,姥爺?shù)囊粋€老朋友剛剛?cè)ナ懒耍褷數(shù)男那椴皇呛芎谩N衣犃藳]太當(dāng)回事,直到我在姥爺?shù)臅郎习l(fā)現(xiàn)一張便箋紙,上面是姥爺寫的幾句話:

“今天上午8:30,某某電話告訴我,老康走了。心情為之一震!我與他同歲,他比我大幾個月。我們來往較多,每隔10天、20天總要通一次電話,相互介紹各自身體健康狀況,或相互見聞的重要事項,并互相囑托保重,相互鼓勵保護身體健康。音容笑貌宛在,去之為何如此匆匆!”

我了解姥爺,他是個很節(jié)制很自律的人,這樣的表達,說明他內(nèi)心的情緒已經(jīng)起伏很大了。姥爺是個自律的人,八十多歲還不愿意麻煩兒女,一直自己獨居,生活作息非常規(guī)律,注意保健身體,兒女孫輩的事從不多加干涉,整個家族對他都十分敬重。

我一直以為豁達如姥爺,對死亡這件事能看得通透一些,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管歲數(shù)多大,這件事都是一件不愿面對的問題。

這兩年,我一直有個想法,想和姥爺聊聊,他這一輩子,最開心的是什么時候,最傷心的是什么時候,有沒有最遺憾的事,最令他驕傲的事又是什么?

姥爺也會和我們講一些過去的見聞和經(jīng)歷,但多是那種老人講給孫輩的講述。我很想了解姥爺,作為一個“人”的姥爺,一個也有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時代的姥爺,他的生命故事,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悲歡離合。

我想,當(dāng)一個人快要走到生命盡頭,對他的一生深情回望,做一個回顧和總結(jié),是不是能為即將走入的深夜帶來一些溫暖和亮光?我不知道能為姥爺做些什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除了陪他一起回望。


我的姥姥,也是八十多歲去世,去世前幾個月,她開始吃不下東西,只能靠營養(yǎng)液維持。她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后,有一段時間,她總是哭,說,我再也見不到你們了。任何的安慰在她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面對死亡,她的內(nèi)心該是多么恐懼。

后來,姥姥就不哭了,我們無法知道姥姥內(nèi)心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程,從恐懼到絕望到只能接受。后面的幾個月,她每天就靜靜地躺著,直到生命一點點耗盡。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我第一次意識到人會死這件事,是在小學(xué)三年級,也是八九歲的年紀(jì)。直到現(xiàn)在,我仍記得那一刻。

一天晚上,午夜夢回,在黑暗中,不知怎的,我忽然意識到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再也看不到,再也聽不到,再也沒有我這個人,我不再存在,我無法感知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從此沒有了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從此與我無關(guān)。

一想到這些,一股巨大而深沉的悲哀和難過一下子涌上心頭,整個人都快被吞沒了,而我無力掙扎,就像海浪席卷了一片樹葉。那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切身感受,清醒、絕望、恐懼。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感受,簡直像噩夢一樣。我開始哼唧,想從噩夢中醒來。媽媽聽到我?guī)е蘼暤暮哌螅瑔栁以趺戳恕N艺f我怕。怕什么?我怕死。

忘了媽媽說了些什么,有媽媽的陪伴,我感覺好些了,不久又睡著了。

第二天太陽升起,一切如常,我和父母都沒有再提起昨晚的事。就像千千萬萬個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一樣,父母和孩子之間對這類事幾乎不會討論。

此后我一直不敢細(xì)想這個問題,生怕又體驗到那種巨大而沉重的悲哀,然而偶爾還是會想到。每當(dāng)此時,我就會盡快轉(zhuǎn)移注意力,讓自己盡快從那種感受里掙脫出來。


成年后,身心都被眼前的瑣事占據(jù),內(nèi)心變得不再那么敏感,漸漸麻木,很少再想到這些。雖然不特意去想,但關(guān)于生與死的問題一直潛伏在內(nèi)心深處,也一直沒有停止對答案的渴求。

死后就真的什么也沒有了嗎?人真的有靈魂嗎?真的有輪回嗎?為什么要有生命?人來世上一遭是為了什么?

我從宗教里尋找,從傳統(tǒng)文化里尋找,從科學(xué)里尋找,我問過僧人,問過靈修者,問過采訪過很多再生人的記者。我希望有靈魂,希望有輪回這回事,這樣的話,人死后就不會是可怕的虛無。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還說,他不談?wù)摴至y神這些事。

幾千年儒家文化傳承下來,人們對這件事談?wù)摰煤苌佟R郧跋榱稚﹤冞€相信有地獄,還心心念念著要捐門檻,現(xiàn)在的人們,經(jīng)過幾十年唯物主義教育,都不再相信那套迷信的說法了。中國的文化,尤其是這幾十年,對孩子,缺乏生命教育,對老人,缺乏臨終關(guān)懷。


所以,不僅大人不會和孩子談?wù)摚笕酥g也很少談?wù)摗R驗椋@件事他們自己也弄不清楚,也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談,不知道談什么。

不去想,不去談,只是稀里糊涂地在逃避。

逃了一生,等到垂垂老矣,逃不掉了,還是不得不面對。

現(xiàn)在的人,從七八歲的孩子,到八十多歲的老人,對死亡都有著本能的恐懼。我們無法減輕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和不安,也無法給予耄耋老人真正、有力的安慰,我們不知道怎么去解釋、去看待這件事,因為我們自己也是稀里糊涂,能逃就逃。

可是,不知道人的終極命運,怎么能安心的、有意義的活呢?向死而生也是一種大智慧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孩子小的時候,都會問一個問題:我是從哪里來的?所有的父母都知道答案,只是糾結(jié)于如何回答。

當(dāng)孩子大一些,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人最終到哪里去?這個問題,考驗的是父母是否有成熟的人生觀,對生命的看法。

兩三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告訴他,逝去的人到天上去了,變成了一顆星星,在天上守望著地上的人。

但七八歲的孩子,有了生命的意識,有了自主的思考,童話式的解釋顯然不能使他滿足。

專家們教導(dǎo)說,可以告訴孩子,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就像樹葉到了秋天就要掉落一樣,人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繁衍過來的。

道理誰都明白,但內(nèi)心對死亡的恐懼不是靠道理能解決的。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對生命的解釋,它能使人在邏輯和情感上都能接受。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信仰、不同人生觀、世界觀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也許每種答案都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答案還是有好壞之分的。

我以為,好的答案起碼具備這兩點:

一是能起到緩沖墊的作用,讓孩子知道,唯物主義只是解釋的一種,世界上還有很多種對生命的解釋,他長大后也可以尋找更合理、他認(rèn)為更正確的解釋。

二是這個答案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思考生命的角度,把思考的焦點引向生。思考死是為了更好的活,活得更有意義、活得充實豐富,才不辜負(fù)這一生,才不會在回望一生時留有遺憾。

這樣的答案,應(yīng)該是一個積極的、有能量的答案。

而能給出這樣的答案,需要做父母的人能夠?qū)ι兴词。兴伎迹兴綄ぁIc死,是每個成年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也許這個問題永遠也不會有一個唯一的、絕對正確的答案。沒關(guān)系,只要自己相信它是正確的就好。更何況,尋找答案的過程本身就會給人以動力和反思,它幫助我們時時校正著生活的方向,對孩子、對大人都是這樣。

也許,這就是生命教育的最大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