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終于不在執著的人

要過多少個夜晚,才會理智對待夜晚的空虛?

要跌過多少跟頭,才能從容接受情感的得失?

要經歷多少得失,終于不那么尖銳待人?

獨自在城市游蕩的人,心智未必真的成熟。他們有些曾經沒有一點準備,就走向了外面的世界,然后發現成長是一件撕裂骨質的事。

現在,是不是能夠好一點了?

人們喜歡用“只會發生在電影里的事情”來形容自己不敢相信的際遇,不能第一時間想到電影取之于生活。

電影院里的歡聲笑語、失聲痛哭都在印刻或聯系成一段記憶,何曾想過,那些每次都是獨自來影場的人正在經歷“只會發生在電影里的事情”,

現在……已經好多了。

不論是一個看電影,一個人吃飯,一個過周末,終于比以前好多了。因此,有一大批人完成了心靈雞湯里的建議“學會獨處”。

直到有一天,孤獨的人被人語醒,才發現自己已經重復了幾遍“我不抑郁”,就像醉酒的人再說“我沒喝醉”。

現在不是已經好多了,而是自己習慣被蒙蔽在平和的表象下,如果這不算浪費自己的生命,還有什么是呢?

這樣的‘成年人’其實是穿著正裝的孩子,用模仿回應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要求,卻拒絕去成長;用尖銳的棱角保護自己,卻同時回絕了他人的友善。

他們孤獨,他們思考,但他們沒法超脫自己的世界,因為那里是最安全的區域。

城市里的空巢人內心隱秘地期待有人來引導自己的生活,引導自己走出那片泥濘的地區。這個人有無數個身份定位,可以如魔戒里騎白馬的甘道夫,如大話西游里天真樂觀的紫霞,如教父里歷經滄桑的維托·克里昂……不論他們的身份是伙伴、愛人還是長者,只要你來就好。

沒有人真的適應孤獨,可以有獨處的時候,但若獨處無法選擇,無法避免,空巢的人就會幻想被拯救、被引導,因為他們封閉的內心慵懶而脆弱。

再多的心靈雞湯無法撫平深夜時候的獨自苦熬;

再睿智的成長沒法修補曾經真誠放開的情感。

這些人中有的破繭而出,自我拯救;有的人如同沉溺深海,無法打撈。

現實里,他們都被歲月打磨的有模有樣。

但那又如何?終有遺憾在心頭,可還會成熟地告訴后來人“等你經歷過……就會發現沒什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