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無數次“第一性原理”,但這個概念是什么?我從來沒有認真了解。年初我買了混沌大學李善友的一本《第一性原理》。那一次的閱讀,直接讓我云里霧里,感覺太過深奧。這段時間我又重新撿起《第一性原理》這本書,開始細讀。
亞里士多德是第一性原理的首創者。他說:“任何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這是一個根基性的命題或假設。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違反。第一性原理,好比樹木的根基,沒有人會看到繁茂枝干下的樹根,但它決定了樹的一切。”
第一性原理是整個的理性系統里的元起點,可以根據它推出其他的理性前提。這本書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得出了理性系統與第一性原理的關系,演繹出了破界創新、組織刷新、第一創新等“理論”。
在《第一性原理》這本書中,關于破界創新作者分享了幾個特別棒的案例。IBM把打破了“計算機只能用于科研市場”這個根基,把計算機帶入了商業市場,創造了IBM商用機,成為商業市場的老大。蘋果打破了IBM計算機只能用于商業市場這個根基,把計算機帶入了個人市場,PC時代從此來臨。喬布斯打破了手機必須得有固定鍵盤這個根基,提出了“觸摸屏可以替代手機鍵盤”的假設,推出iPhone,開啟智能機時代。
李善友老師這本《第一性原理》主要從商業出發,來說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以及破界創新,找出商業系統的隱藏假設,通過提出新的假設,跳出原有框框,在新的假設上建立新的商業系統。看了這本書我更想從個人成長破局、個人職業發展來說說我的想法。
疫情之下,經濟形勢下滑,平日里“財大氣粗”的互聯網企業也不得不斷臂求生,或裁員或降薪。特別是2020年初很多人的新年目標從“升職加薪”、“掌握一門新技能”變成“活著就好”。
疫情之下,很多失業的人時刻處于焦慮中,不知道何去何從;有的人連續投了半年簡歷,依舊沒有找到工作;有的人開始反思自己可替代性太強,為什么被裁員的是我。
你的認知邊界是什么?是不是這個邊界是外界世俗強加給我們的束縛?如果不打破,就必須按世人預先設定好的模式,按部就班的往下走。21-22歲大學畢業,工作3年要當管理層……女孩子要趕在25歲這個分水嶺前結婚、不能隨便辭職跳槽。
這些認知就是非常合理的嗎?很多人墨守成規,從未思考過這些規則是否合理,以及為什么合理。當我們打破一個認知圈也只是到了一個更大的認知圈而已,只有鼓起勇氣打破這些條條框框外,才能發現和放大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其實很多職場人當在職場上成長到一定階段后都非常的迷茫焦慮,要結合自身優勢,去尋找可繼續通關的路徑,不然就容易滯緩。打破系統的邊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作為基石的第一性原理擊碎。所謂“不破不立”,打破認知的人都敢于認識自己的不足,創造自己新的可能性。
為他人工作,還是為自己工作?
我的理解是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就“要做真實的自己”。為他人工作和為自己工作只是外在的形式,如果在工作中你能真實地做自己,能建立與工作的聯接和與他人的聯接,能很真實地實現自己的想法,形式并不重要。但如果目前為他人工作的形式并不能與你的價值觀保持一致,那你應該選擇屬于你自己的路,開始你的冒險之路,這段冒險肯定會以走錯路(試錯的過程)收場,但至少這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冒險。
在開啟為自己工作這過程中我們也有思考:自己有什么能力?如何讓自己的能力對社會有幫助(找出自己的“賣點”)?如何才能讓自己與眾不同,提升只屬于自己的價值(競爭優勢)?提供給對方覺得有價值的輸出,而不是自己覺得有價值的?
這2年我看到很多主動或被動成為自由職業的人,都活的很不錯。他們認知刷新轉變,從“為別人打工”轉變為“為自己打工”。他們通過自身定位、價值挖掘、找賣點,實現了自己的自流量人生,找到了工作的價值。
納德拉在自己的《刷新》一書中,曾經提到這樣一種說法:“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社會,在到達某一個點時,都應該點擊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之前讀李笑來《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的時候也是有這種感覺,在人生走了某個階段,就需要重新審視,以便繼往開來。就像他說把七年看成一個人生周期,重新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和工作,不斷地去拓寬自己人生邊界,體驗人生的。
所以說完成了個人使命和戰略的破界創新,重新發掘靈魂,也是開啟人生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