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靈魂

靈魂是不死的。

以義(音譯)向我講述她的觀點。

她是一位總有奇妙想法而又很較真的小女孩。

于是我恭恭敬敬端坐在小馬扎上,聆聽她那清婉的聲音——


“靈魂”是不死的,如果不是宗教的渲染,給“靈魂”披上神秘的面紗,沒有人會對此產生懷疑。

為什么這么說呢?

科學告訴我們(事實上沒有人會懷疑這一現實):物質由原子構成,就像疊積木一般,生物也不例外。而能量又是守恒的。

因此所有生物的消亡,就像一座華麗的積木城堡坍塌一般,其基本組成的原子還在,其能量也只是轉移。

正如一只被你踩死的蟑螂,生命雖然沒了,但它的尸體依然躺在那里。

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不死。


然后這些坍塌的積木塊,你可以重新用它們疊建新的積木城堡。

就像那只蟑螂的尸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化成為微生物身體中的一部分,從而回到龐大的生物體系中來。

它們在微生物的生與死中輾轉,有一部分從微生物回歸到龐大生物體,雞呀,鴨呀……然后最終回到人體中來……

這就是所謂的“投胎轉世”、“六道輪回”。


以義的見解顯然把“靈魂”等同于組成人體的“物質”。

她還沒有明白,“靈魂”這個命題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其非物質性的“意識”。

大家都明白,組成人體軀殼的物質元素是不死的(相對于生命的短暫而言),并不斷轉移于這個世界當中。但基于人體軀殼上的“意識”呢?

人們向往的“靈魂”主要指的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卻似乎能流動于各生物體,主宰一代代生物,永生不滅的“意識”。

而這種“意識”就是“活著”的象征和意義。


以義點點頭,表示同意我的觀點,但她示意她的話還沒有說完。

不是說這輩子記不住上輩子做的事情么?轉世投胎得喝一碗“孟婆湯”。

以義笑著說,“意識”的傳承依靠“記憶”。

生命消滅了,“意識”也消滅了,物質不死而轉移組構新的生命,產生新的“意識”。

如果新的“意識”保留有關舊“意識”的“記憶”,那么就能直接證明靈魂是意識層面上的不死物。

但事實是:這輩子并沒有上輩子的“記憶”!

那么“靈魂”和“物質”又有何區別?

表述不同而已。

最后,還有三個問題:


一是“記憶”和“夢”。

這是“靈魂”不等同于“物質”的最重要元素。

因為夢或幻覺,從而對上輩子有了“記憶”,進而佐證“靈魂”并不等同于組構人體的“物質”軀殼,是不死的。

但“記憶”為何總是出現在“夢”和“幻覺”當中。難道“靈魂”也能識別人體的“清醒”或“沉睡”狀態?

而且“夢”和“幻覺”當中的所謂前世記憶是支離破碎的,而且往往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組構人體腦細胞的物質,在人體消亡后是否殘留著某種“印跡”,從而帶到新的生物體意識當中?

如若這樣,“靈魂”就等同于“物質”本身。

二是“靈魂”的完整性。

生物死亡后,如果“靈魂”是真正存在的,那么其“意識”似乎應該是“完整”地不死和流動著。

就像錄影機一樣。

但從第一點可以看出,這種“完整”性是不存在的。

這就很難佐證非物質性的“靈魂”存在。

雖然曾出現有些人信誓旦旦記憶起完整的前世,但這些案例往往是當事人自己的說辭,其真實性一直無法得到客觀的印證。

三是不死“靈魂”的科學解釋。

是否有“靈魂”,一直以來是困擾人類的一個謎。

宗教對此一般是持肯定觀點的,哲學界和科學界則對此有較大的分歧。

但越來越多的理性聲音指出:

“靈魂”也是一種“物質”形態。

對此,我重新審視了以義的觀點。


如果說“靈魂”是組成一個生物體所有原子(當然有更小的組成單位,這里就以原子為代表)、能量的總稱。那么一個生物體的消亡,“意識”跟隨著消亡,但“靈魂”總量不變,并很快通過龐大的微生物循環,組構成另一個生物體,并產生新的“意識”。新的“意識”可能殘留著舊“意識”的“印跡”即“記憶”。但這種“記憶”是殘缺模糊的。

從這個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不死的“靈魂”確實是存在的,沒有異議。

只是這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那一種“靈魂”,那種“我”永生不死的“意識”存在!


以義嘆了口氣,我透過她困惑無奈的雙眸,凝視著客廳天花板上那盞緩慢旋轉的吊扇。

我發現自己正躺在客廳的地毯上,八個月大的女兒在旁邊的爬行墊上玩著揉捏會響的橡膠娃娃,“伊伊伊伊”的叫。

我在旁邊照看她,太疲憊了,居然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

“伊伊伊伊”,“以義以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