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東部沿海某鄉下蜘蛛種類鑒定

(本篇是對08年在家鄉拍攝的一些蜘蛛的類型鑒定,拍攝地點為福建東部沿海鄉下。鑒定根據網上的資料與照片中的蜘蛛的匹配度,選擇匹配度最高的種為照片中蜘蛛的種類型。部分種類由于資料缺乏,只鑒定到屬或者科。每張照片都給出鑒定的參考資料供讀者查閱)

跳蛛科(Salticidae)

簡介:跳蛛科(Salticidae)是蜘蛛目中第一大科,又名“虩”(讀音同“隙”),全球有5000多種。體長多數不超過15毫米。體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強壯,善蹦跳,因而得名。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種類較多。跳蛛生活方式大致都是用跳躍方式捕捉昆蟲。跳蛛也會吐絲,但是不結網。跳蛛的會在跳躍的時候或者從高處落下的時候吐出絲作為“安全繩”。跳蛛最明顯的特征的頭胸部前端的4個眼睛,這四個眼睛中間兩個特別,大,旁邊兩個較小。跳蛛的視力在無脊椎動物中最佳,因此經常會看到跳蛛仰著頭四處張望。

中文名:褐條斑蠅虎

拉丁學名:Plexippus paykulli (Audouin, 1826)

簡介:下圖的蜘蛛大小約9mm左右,是褐條斑蠅虎雌蛛。褐條斑蠅虎雌蛛和雄蛛的外觀相差較大,這也是跳蛛科常有的特點。如下圖,褐條斑蠅虎雌蛛整蛛呈褐色,頭胸部靠腹部的邊緣兩側呈黑褐色,腹部邊緣有淺褐色的絨毛,腹部中間有一條淺色的寬型的縱帶,縱帶兩側有很明顯的兩個白色斑點。褐條斑蠅虎常見於住家的墻壁上活動,是很常見的一種蜘蛛,如照片中的這只就是在晾曬的衣物上休息。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exippus_paykulli,https://tieba.baidu.com/p/3201885650

褐條斑蠅虎(雌)
褐條斑蠅虎(雌)

中文名:白須扁蠅虎

拉丁學名:Menemerus fulvus (L. Koch, 1877)

簡介:頭胸部兩側有黑色條紋;腹部兩側有黑色斑紋,黑色斑紋有時候相互連接成條狀,腹部中間有黑色八字黑色條紋排列,有些個體的腹部黑色斑紋不明顯。腿部有黑色環紋。

參考資料:http://www.peckhamia.com/salticidae/diagnost/menemer/fulvus.htm,https://tieba.baidu.com/p/3201885650

白須扁蠅虎

中文屬名:蠅狼屬

拉丁屬名:Philaeus (Thorell, 1869)

簡介:蠅狼屬的體長7-12mm,雌雄外觀差異較大。照片中的蜘蛛的頭部及外形與蠅狼屬的黑斑蠅狼(Philaeus chrysops Poda, 1761)較一致,但是顏色不一致,因此歸為蠅狼屬。照片中的蜘蛛的腹部斑紋還未成形,頭胸部和腹部的比例也和其他的跳蛛不同,推測照片中可能是蠅狼屬蜘蛛的若蛛。

參考資料:http://www.peckhamia.com/salticidae/diagnost/philaeus/chrysops.htm,https://arachno.piwigo.com/index?/category/533-philaeus_chrysops

蠅狼屬(若蛛)


擬壁錢科(Oecobiidae)

簡介:擬壁錢科(Oecobiidae)包括6屬102種,也譯作埃蛛。屬隆頭蛛總科Eresoidea。頭胸部圓型密布白色毛,周邊有2條線型的環紋,各眼長在背上,腹部卵型,暗灰褐色。擬壁錢科體型特別小,在墻壁和類似空間的縫隙織成扁平的小蜘蛛網。擬壁錢科的的最大的特征是頭胸部中央的突起(如照片中那只蜘蛛的頭部中央的黑色突起),這也是它歸于隆頭蛛總科的原因。

中文名稱:船形擬壁錢

拉丁學名:Oecobius navus (Blackwall, 1859)

簡介:這是在福建拍攝的船形擬壁錢,百度百科上的船形擬壁錢的照片有誤。拉丁學名和照片上的蜘蛛可以對應的上,維基百科上這個拉丁學名對應的中文名稱是船形擬壁錢,以維基百科的為準。百度百科上船形擬壁錢是全球分布,但是國內分布不包含福建,這點值得懷疑。

參考資料:http://bugguide.net/node/view/190874,https://fr.wikipedia.org/wiki/Oecobius_navus,https://zh.wikipedia.org/wiki/船形擬壁錢

船形擬壁錢


渦蛛(嫵蛛)科(Uloboridae)

簡介:渦蛛(Uloboridae)是一種小型蜘蛛,體長2.5-7毫米,腹部橢圓長型,黃褐色至黑色,腹背近基部隆突,背上有3對突棘,前大后小,中央一對突棘周圍常形成白斑,第3對突棘呈白色橫斑,近腹端顏色較暗。渦蛛的第一對步足特別粗長,端部鉤針狀。渦蛛絲疣之前具篩疣,是所有蜘蛛中唯一沒有毒腺的蜘蛛,完全靠篩疣絲來纏繞獵物。網平面,中心常有漩渦或直線的隱帶,多織在屋內的墻角、天窗等處;屋檐下、矮樹葉間也有。雌蛛會護卵,卵囊長袋狀斜掛網上,網筑在枝葉間,為散亂的立體狀。

中文名:膝形渦蛛

拉丁學名:Zosis geniculata (Olivier, 1789)

簡介:國內沒有Zosis這個屬對應的中文名稱,渦蛛科的大部分屬也都沒有對應的中文名稱。Zosis屬下只有一種,即Zosis geniculata。眼8枚,排成2列,后列較寬長,圖中依稀可辨。腿色黑白相間。Zosis的網中間的渦紋較為雜亂不成型。

參考資料:http://bugguide.net/node/view/157139,http://gaga.biodiv.tw/9702bx/054.htm

膝形渦蛛


狼蛛科(Lycosidae)

簡介:8眼黑色,排成三列,從眼的排列可以鑒別︰前列4個小眼,中列2眼大,后列2眼小或中等大。步足粗壯,多刺,末端為 3爪。因善跑、能跳、行動敏捷、性兇猛而得名,其行走攀登能力及視力都次于蠅虎科(跳蛛)。全球1500余種。體中、小型長 3~25毫米。多數徘徊游獵,少數結網。在地面、田埂、溝邊、農田和植株上活動。靜息時隱藏在石下或土縫中,有的種類穴居。通常日間出來覓食,在溫暖地區也夜出覓食。捕食量大,是農田中重要的害蟲天敵。

中文名:侏旱狼蛛

拉丁學名:Xerolycosa miniata (C.L.Koch, 1834)

簡介:侏旱狼蛛屬于狼蛛科(Lycosidae),旱狼蛛屬(Xerolycosa)。旱狼蛛屬是狼蛛科中較小的一個屬,只包含三個種。侏旱狼蛛體長約10-20mm,頭胸部中間有淺色縱向貫穿條帶,腹部卵形,足的末端顏色淺,泛橙紅色。旱狼蛛靜止時,八只以頭胸部為中性放射性展開,爬行速度較快。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侏旱狼蛛,http://www.eurospiders.com/Xerolycosa_miniata.htm

侏旱狼蛛


高腳蛛科(Heteropodidae)

中文名:白額高腳蛛

拉丁學名:Heteropoda venatoria (Linnaeus, 1767)

簡介:白額高腳蛛,Heteropoda venatoria,俗稱高腳蜘蛛、大蜘蛛、馬龍騎、旯犽、拉牙、喇牙。白額高腳蛛是室內最大型的蜘蛛,不結網,平常白天喜歡躲在屋頂、櫥柜縫隙等處,夜間出來覓食,捕捉蟑螂或飛行的昆蟲。 體長約20mm~30mm,全長(包括腳)約100mm~130mm。全身密生黃灰色毛,其額區有一條白色橫帶,此為白額高腳蛛名稱的由來。雄蛛背甲有一個很大的黑色V字形斑紋,雌蛛則沒有這個斑紋,且體色較深,體型也較大。白額高腳蛛是夜行性動物,喜歡出沒于稍微陰暗的地方。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teropoda_venatoria,https://baike.baidu.com/item/白額高腳蛛/8280577

白額高腳蛛


逸蛛科(Zoropsidae)

簡介:逸蛛科(Zoropsidae)是比較罕見的一個蜘蛛,有點兒像狼蛛,因此也被稱為假狼蛛。逸蛛與狼蛛的區別是,它們的眼睛排成兩列,大小相等。逸蛛科包括18屬25種。本照片與逸蛛科中的Titiotus屬最為接近(顏色,螯和整體的外形匹配,眼睛就照片可識別的范圍內沒有沖突,體表的絨毛和腿部的被刺不匹配),但是沒有查到高度匹配的種類型。Titiotus屬按照維基百科的介紹有16種,且都在美國,但是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在福建鄉下,因此屬不屬于Titiotus屬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證。這只蜘蛛從外形上判斷,比較容易判斷為狼蛛科,但在網上的資料(主要是維基百科和bugguide)中,狼蛛科沒有這種遍體呈紅色的蜘蛛;高腳蛛科有這種遍體紅色的蜘蛛,但是高腳蛛科的頭胸部較寬而平,且腹部相對較小,因而也被排除;剩下可選的只有逸蛛科。以上都是我根據查詢到的網上的資料的推測,如果有更了解的朋友,可以告訴我,不勝感激。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tiotus,http://bugguide.net/node/view/1231037

逸蛛科


貓蛛科(Oxyopidae)

簡介:貓蛛是貓蛛科(Oxyopidae)蜘蛛的通稱,包括9屬419種。世界性分布。多見于北美南部, 屬于狼蛛總科Lycosoidea。眼排成六角形,腹部向后漸尖。不結網,但能猛撲捕食植物上的昆蟲。貓蛛小到中型蜘蛛。全體呈黃褐色或黃綠色。頭部甚隆起。額高而垂直。8眼同型,均為黑色,前眼列強烈后曲,后眼列強烈前曲,呈2-2-2-2排列。腹部卵圓形,后端尖,常被毛。步足細長具黑紋和刺。跗節末端具3爪。

中文名:緬甸貓蛛

拉丁學名:Oxyopes birmanicus (Thorell,1887)

簡介:緬甸貓蛛產自緬甸,印度,在中國南方也有分布。頭部橙色或黃色,顏色鮮艷,腿部綠色,腹部呈銀灰色,有褐色條紋。

參考資料:http://www.inaturalist.org/taxa/366198-Oxyopes-birmanicus,https://baike.baidu.com/item/緬甸貓蛛/12633264

緬甸貓蛛

中文名: 斜紋貓蛛

拉丁學名: Oxyopes sertatus (L. Koch, 1877)

簡介: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廣東、臺灣、福建、云南等,多見于林間灌木林從中,也見于旱地或稻田。食性廣,能捕食危害水稻、棉花、玉米、茶、果樹、蔬菜等的害蟲。雌蛛體長7-9毫米。全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腹部呈紡錘形。背甲長大于寬,頭部隆起,前緣垂直。雄蛛略小于雌蛛,體型同雌蛛,較窄。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Oxyopes_salticus,https://baike.baidu.com/item/斜紋貓蛛/5578322

斜紋貓蛛


棘腹蛛屬(Gasteracantha)

簡介:棘腹蛛是園蛛科(Araneidae)棘腹蛛屬的動物,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是動作最緩慢的一類蜘蛛。棘腹蛛堅硬腹部上的六條棘刺,一般色彩艷麗。看起來像人臉的特殊花紋,實際上是蜘蛛肌肉與外殼的結合點形成的“筋點”。

中文名:庫氏棘腹蛛

拉丁學名:Gasteracantha kuhli (C.L.Koch,1838)

簡介:庫氏棘腹蛛,在臺灣稱之為古氏棘蛛。會在樹枝間結垂直的圓網,蜘蛛本身會常居于網中央。下面這只蜘蛛的背上有一張網,而且網正好搭在棘腹蛛的六根棘刺上,這是棘腹蛛幼蟲織的網,還是有另一只更小的蜘蛛在它的背上織網?有了解的人,還請說明下。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庫氏棘腹蛛,http://www.baike.com/wiki/庫氏棘腹蛛

庫氏棘腹蛛


(——鑒定有誤之外,還請指出,不勝感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篇是對在家鄉拍攝的一些螞蟻和蜂的類型鑒定,拍攝地點為福建東部沿海鄉下。鑒定根據網上的資料與照片中的螞蟻或蜂的匹...
    孟浪之言閱讀 12,403評論 4 4
  • 揭秘世界10大最為奇特的蜘蛛,它們分別是:最大的蜘蛛、最小的蜘蛛、最致命的蜘蛛、最可愛的蜘蛛、最友好的蜘蛛、最卑鄙...
    殺千蟲閱讀 9,420評論 0 1
  • 母親節話題重新回到母愛上面來,從學校布置任務給小盆友到一些商家都在以此為話題,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嘍! 寫前先談談吃...
    小小的晴閱讀 321評論 0 0
  • 誰將我迷醉? 恍恍惚惚, 竟無懼,擁你入睡。 那些悠遠歲月里, 早該湮沒的身影, 盡向我靠近。 攪醒了, 所有隱匿...
    其田閱讀 217評論 4 5
  • 我相信冰的內心也是一片火熱, 所以才遇見了太陽, 就化成了一灘柔情的水。 所以才倒映出了你的美麗, 把晶瑩透亮的內...
    簡村小吹閱讀 1,863評論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