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夏天,古羅馬斗獸場前
賣畫大叔將一幅油畫遞到我手中
夜色掩映下燈火輝煌的圣彼得大教堂
他說:Remember Rome
那像是一句咒語
我便知道自己一定會再去
為那些沒看完的景,未許完的愿
永恒之都,羅馬
匆匆一瞥,我已被它迷了魂魄
1、拿破侖第三大街
對于那種總是把旅行當成夢想掛在嘴邊的人,我不喜歡靠太近。旅行是生活,該來的時候要讓它自然地來。
比如許愿池修好了,我便要去還當年許下的再游羅馬的愿,就像夏天到了雨水便會降下,那么自然,又無可抗拒。一個人辦了簽證,買了機票,規劃好了路線,定好了性價比最高的旅館和交通工具。比起兩年前第一次去歐洲的天馬行空,隨心所欲來,這次我變得靠譜了許多。
大概是終于成熟了些吧,開始明白自己并沒有足夠的經濟資本去任性。這也是我在出行最后一刻忍痛放棄游學羅馬計劃的原因。我并不富足,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內,盡可能讓自己的旅行豐富多彩。
周圍人聽說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意大利,紛紛不解道:啊,又去意大利?為什么呀?
我說:喜歡呀。
大家似乎有一種共識:旅行就要每次去不同的地方,世界那么大,為何要故地重游?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旅行才總是停留在走馬觀花的階段。走過再多地方,也看不清任意一個小角落。
喜歡的地方,應該住下來慢慢品味。若無法久居,至少也要多去幾次。
何況亞平寧半島上這片土地,不僅是地中海文明的中心,而且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去多少次都難以閱盡它的美,蜻蜓點水般的游客又何談厭倦呢?
踏出Fiumicino機場時是晚七點,晨昏交替的時分。這已經是我獨自旅行的第三個夏天了,比起第一次的緊張不安,第二次的忐忑與期待并存,這次故地重游我的心情異常平靜。出關,買票,乘車,找路……一氣呵成,就像是從我居住的城市的一個角落到了另一個角落。
Termini車站是出入羅馬市區的大門,也是廉價旅館的大本營。一出車站,我就感覺到了濃濃的市井之氣:車站前廣場的小賣部和大巴售票點前站滿了搖頭晃腦的黑人小哥;清一色的中東快餐讓空氣中飄著咖喱和香料的味道;沿路印度人經營的廉價地攤,讓我想起了兒時熱鬧的夏日夜市;再往里走又看到了鱗次櫛比的中國超市和服裝店……雖然之前去法國時歷經“里昂小迪拜”和“巴黎小印度”的洗禮,但Termini車站方圓百里這規模龐大“國際村”還是讓我嘆為觀止,一時不知身在何處。
我住的地方在Vittorio Emanele地鐵站附近,離Termini車站有十來分鐘的步行路程。說是旅館,其實不過是老舊的居民樓里的一套住宅。我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終于從一長排樓房門口的標簽上找到了“沃爾特旅館”這幾個蒼蠅似的小字。
開門的是一個皮膚黝黑微胖的中年男人,他熱情地問了我的姓名,登記了我的護照號之后,說:“這邊都住滿了,我們去另一處吧。”后來我才知道,這位斯里蘭卡的老板在附近有四套房產,都用于經營家庭旅店。
老板非常健談,一路上眉飛色舞地開著各種玩笑,當聽到我是中國人之后,他激動地說:“哇哦,中國!這一帶全是中國人!明天早上起來你就能看到了,到處都是!”
第二天我果然發現,這條叫做拿破侖第三大街的大路兩側全都是中國人的店鋪,足有一百來家!到處是方方正正的漢字和溫柔的南方口音,仿佛那些古老的歐式建筑才是格格不入的。
老板家的另一間旅館也在附近,一套單元房被隔成了五個單間。我訂是四人間,房間不小,有一張上下鋪和兩個單人床。屋里只住了一個澳大利亞老太太,在我入住之前她已經享受了兩個晚上的VIP單間待遇,而我自然搶到了另一個單人床位。
老太太早已躺下,我也收拾好行李和激動的心情早早入眠。地中海氣候的夜晚是很宜人的,無須空調,房間里也只有兩臺老舊的電扇吱吱呀呀地作響,那聲音有些寂寞。
不知因為旺季已過,還是歐洲恐襲或意國經濟蕭條的影響,羅馬并不像我想象的那般游人如織,少了幾分熙熙攘攘的商業氣息,多了幾分人間煙火的溫暖,正稱我的心意。
八月未央,地中海邊的第三次旅行,就這樣悄然拉開了帷幕。
2、永恒之都的晨昏
旅行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時段是清晨和黃昏。在清晨可以安靜地欣賞一個城市睡眼惺忪的樣子,黃昏則可以感受晝夜交替時城市面孔的變幻,看它洗去白天的鉛華,換上艷麗的晚裝。
羅馬之旅就從清晨的斗獸場開始。
為了彌補上次未能入內的遺憾,我起了個大早乘地鐵到了斗獸場門前,排隊的人少得出奇,等了十幾分鐘就順利進入。
斗獸場實在太著名,以至于一切都是曾看過聽過想象過的樣子,完全能夠滿足期待,但驚喜總是少了些。
我買的是斗獸場及周邊的古羅馬廢墟、帕拉廷山的通票,那也是我上次跟團匆匆掠過,非常好奇的地方。
穿過君士坦丁凱旋門,就進入到了古羅馬廢墟之中,剛才斗獸場中的游人如織馬上變成了門可羅雀。一方面是因為遺跡面積非常大,且古跡分散在各處;另一方面這里與斗獸場相比確實名氣略低,但其價值卻并不比斗獸場遜色。
臺伯河左岸的七丘之城,正是昔日古羅馬帝國的中心,也是現存世界最大面積的古羅馬廢墟。曾坐擁無數豪華宮殿的龐大建筑群,從神廟、劇場、浴場到運動場、圖書館一應俱全,但如今大多只剩孑然兀立的石柱青苔斑駁的廟墩,只有借助導游手中的遺跡復原圖,才能將當年的繁華面貌窺見一斑。而當導游翻到下一頁,復原圖變為實景,那種巨大的落差感才能夠勾起人撫今追昔、感嘆世事無常的悲情。
然而要參觀這片龐大的廢墟群是有一定難度的。不僅面積大,路標難找,而且講解牌只有英文和意大利文,也沒有講解器可租。如果你不是羅馬通,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那么我強烈建議你找一個導游。否則就只能像我一樣在烈日灼烤下到處亂走,不辨東西了。
盡管有意避開了最熱的季節,但八月的日頭依然毒辣,毫無陰涼遮擋的廢墟群像令人絕望的曠野,我盡最大努力看完了所有遺跡,讀完了那些似懂非懂的說明文,便像完成任務般地走了出來。
接下來,就是悠閑的午休時光。我不必趕時間逛景點,盡可以躺在無人的旅館房間里小憩,養精蓄銳,躲避暑熱與洶涌的人潮。
一個人旅行,真是件好事情。
夏季的歐洲白晝很長,八月份要八點多才日落,所以我非常推薦下午五點左右到日落的這段時間,可謂是旅行的黃金時段。第一個黃金時段,我獻給了上次無緣相見的許愿池。
由地鐵A線坐到Barberini站下車,一出站就能看到人身魚尾的特里同雕像。它面對的那條街就是特里同大街(via del tritone),沿著大街走十分鐘,可以看到fontana di trevi的牌子,左拐就到了許愿池。
華燈初上的時分,這一帶的洶涌人潮,都是為許愿池而來。
我已不是第一次見她了,這一次卻異常感動。她終于不再是布滿了巨大的腳手架,干涸枯萎,了無生氣的樣貌,美輪美奐的海神雕像,藍到心都要融化了的水面,背對她扔硬幣的虔誠人群。這就是我夢中的羅馬啊,如今它已從夢中走到我的眼前來。
我等了七百多個日夜,跨越了八千多公里的路程,就是為了看一眼它最美的樣子。
我駐足良久,心中翻涌著感動。不是因為終于可以拍標準的游客照炫耀,也不是為了拋硬幣許下虛無縹緲的愿望,而是,我終于有能力把自己帶到想來的地方。
3、梵蒂岡的天頂
旅館里跟我同屋的澳大利亞老太太叫Chris,她染著一頭亮粉色的短發,開朗健談。她是位退休教師,只身來歐洲旅行。之前乘游船從澳大利亞到了地中海沿岸,去了米蘭、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當我看到她那裝滿了衣服的巨大的箱子時,還以為羅馬是她的最后一站。但她卻說旅行才剛剛開始,接下來還要在歐洲玩三個月!
在我來之前,她已經在羅馬住了五天。她說羅馬已經是第二次來了,但要去的地方還是遠遠逛不完。她會把要去的景點列成“愿望清單”,每天只去一兩個地方,剩下的時間都用來享受美餐和睡眠。她每天九點準時入睡,睡之前會帶上眼鏡,用自帶的電腦查景點信息和下一站的住宿,并從愿望清單上劃掉去過的地方,滿臉的成就感。
每次看她認真的樣子,我都不禁會想,旅行這件事,只要想做,有誰是做不到的呢。
在青旅和家庭旅館里可以碰到許多獨自旅行的人,有大學生、有中年上班族,還有Chris這樣退休了想出來看世界的老年人。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旅行對每個人是平等的,無關身份年齡,只要心懷熱愛,就可以看到世界最美的樣子。
我與Chris約好第二天一起去梵蒂岡博物館,由于有了第一天去斗獸場的經驗,我沒有選擇從網上訂票,反正時間充裕,排隊也無妨。然而梵蒂岡美術館比斗獸場人氣更旺,我們到的時候還沒有開門,隊伍已沿著城墻蔓延了幾百米。
我們默默排在了隊尾,這時走來幾個黑人小伙,指著手里的宣傳牌問我們要不要跟他們買高價票,這樣可以免排隊。這是我在歐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碰到黃牛黨。他們兜售的所謂套票,除了美術館門票和英語講解外,還包括一個畫展,加起來比正常門票貴了十幾歐。我們當然擺手謝絕,但不想又有若干黃牛黨爭先恐后地跑過來,都是膚色黝黑的外鄉人,男女老少皆有,各個都會七八門外語,有口吐蓮花之技。這也算是羅馬的特色之一吧。好在我和Chris態度都非常堅決,排了五十分鐘左右,我們終于順利進入了博物館。
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最為世人熟知的,除了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博物館了。這里原為歷代羅馬教皇的居所,自18世紀后半葉起辟為博物館對外開放,主要收藏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和藝術品。
據說要觀賞完這里所有的藏品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然而我不知道是否所有展品都對公眾展出,總之沿著官方給出的參觀路線,大約2小時便可參觀完所有展廳
最負盛名的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的墻壁和天頂上,繪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由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這里被慕名而來的游客擠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員只能不停地喊:“別站著,往前走!不許喧嘩!別拍照!”然而房間里還是充滿了男女老少的談笑聲和咔嚓按動快門的聲音,不知天頂上的上帝與諸神每天面對這種景象可會皺眉苦笑呢。
《創世紀》總面積達400多平米,由9幅中心畫面組成,表現的是上帝創造世界的過程,繪制出了栩栩如生的3D效果。《末日的審判》則位于正面墻壁上,描繪了世界末日來臨時,基督把萬民召集在自己面前,分出善惡的情景。兩幅作品均場面宏大,人物形象生動,令人贊嘆不已。
據說米開朗基羅在歷時4年的創作期間謝絕了一切助手,完全由自己完成。由于長期仰面作畫,他脖頸僵直,導致無法正常直立身體行走,看書讀信都要放在頭頂仰視。
我也仰面欣賞了很久,除了為藝術品本身的魅力所折服,也感覺我的頸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治愈。
在意大利,面對每一尊令人嘆為觀止的神像,每一幅如有靈魂閃光的壁畫,每一處震撼人心的教堂、禮拜堂,我總能感覺到信仰所蘊含的巨大力量。那種無法言喻的美讓沒有信仰的我有種熱淚盈眶的沖動。
然而奇怪的是,我卻并沒有找到美術書上講過的“拉奧孔”的雕像,據說這也是博物館的第一件收藏品。我們明明已經逛過了每一個房間啊,認真的Chris為了彌補一處漏掉的房間,還帶著我進了兩次西斯廷禮拜堂呢!
大概是記錯了吧?我百思不得其解地穿過庭院,走出了博物館。
后來我才知道,拉奧孔雕像就是安放在那個庭院中的!!!而將著名展品放在庭院中,是許多博物館、美術館的慣例。
沒文化,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4、圣特蕾薩的沉迷
在羅馬的四天時間里,我大多數是一個人。我不排斥旅伴,但在四通八達的城市里,沒有了結伴的剛性需求,獨行更能自由地邂逅自己心儀的風景。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到了羅馬之后才知此言非虛。
上一次來的時候,許愿池、西班牙廣場的破船噴泉和教堂都在維修,斗獸場的一部分也搭上了腳手架,整座城市無異于一個塵土飛揚的大工地。這次來的時候,上次那些古跡終于修好了,但西班牙廣場的臺階又被攔了起來,想拍個吃冰激凌照還真是難。為了申奧,老邁的羅馬也加緊了修地鐵的步伐,斗獸場附近就是在建的三號線,施工現場的圍欄讓本就不寬的馬路變得擁擠不堪。
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氛圍還是讓羅馬熠熠放光。當你在許愿池清澈的水畔許下愿望,在梵蒂岡博物館仰視《創世紀》,在圣彼得廣場沐浴圣光,在天使橋上欣賞栩栩如生的天使雕像……當你走過羅馬時期的石板路,撫摸著每一塊記載著歷史記憶的城墻,你仿佛能看見頭頂上有天使在飛舞,聽到耳邊有歌劇的華彩樂章在回響。你會由衷地贊嘆,羅馬一切就如同你夢中一模一樣。
在羅馬閑逛最大的收獲,是見識到了真正的巴洛克風格,認識了貝尼尼。
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十七世紀意大利最負盛名的雕塑家、建筑家、畫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風格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年少成名的貝尼尼很早就開始服務于梵蒂岡教廷,一生為八位教皇服務過。
有人說,文藝復興的羅馬屬于拉斐爾,巴洛克的羅馬屬于貝尼尼。在他超過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里,整個羅馬都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漫步羅馬的大街小巷,貝尼尼的作品隨處可見,西班牙臺階下的破船噴泉,圣天使橋上形態各異的天使像,圣彼得廣場的設計和圣徒雕像……這些都象征著羅馬巴洛克時代那一去不返的榮耀。
我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去博格塞美術館,那里收集了貝尼尼大量的名作,被譽為最美博物館。因為這個博物館需要提前預約,我本就不喜歡讓自己的時間受限,并且覺得對于一個連“拉奧孔”都找不到的沒有藝術細胞的人來說,去再多的美術館也欣賞不了那種美。
但我后來才發覺,羅馬的美,是與知識、文化、藝術細胞等無關的。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禮拜堂,圣瑪利亞維多利亞教堂(或譯為:圣瑪利亞勝利教堂)。那里安放著貝尼尼的一尊著名雕塑《圣特蕾莎的沉迷》。在所有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閉館的周一,我抱著多看一個景點的想法找到了那里。
禮拜堂位于一個安靜的街角,門外有個討飯的吉普賽女人,里面卻沒有一個工作人員。大門敞開,似在等待慕名而來的游客。十幾名游客都匯聚在教堂深處的一個角落,虔誠地凝視著一尊雕像,我便知道那是我要找的。
我是為了進去拍張游客照,卻在里面坐了二十分鐘。
那是一尊妙不可言的雕塑。
一位微笑的天使,一位昏迷的圣徒。天使右手持箭,欲刺未刺,左手則拎起圣徒的衣襟,表情似憐愛,又似輕蔑,又好像充滿了挑逗的氣息;圣徒衣袖低垂,兩眼輕合,嘴唇微張,表情痛苦中又帶著甜蜜,似在昏迷中祈求著神的愛與寬恕。背后的金色的線條像陽光,又像利箭從上方直射下來,為大理石雕像注入了耀眼的色彩。
這不像是在表現宗教的虔誠,倒像是充滿愛欲。
我的腦中莫名地播放起了那首《癢》
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來啊愛情啊反正有大把愚妄
據說它表現的是圣徒特蕾薩的一個夢境。特蕾薩是16世紀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少年時即患癲癇,每當病發時她都能看到幻覺,后來她便把自己的幻覺記錄下來,久而久之便被奉為了圣徒。
特蕾薩在曾她的自述中寫道:我看到我左邊有一個天使:他身材不高,矮小而漂亮,臉色紅潤……他拿著金色小魚叉,數次刺進我的心臟,接著又掏走我的五臟六腑,上帝偉大的愛此刻在我體內燃燒著。我感到強烈的痛苦,不時地發出呻吟,可是這種痛苦卻是那么妙不可言,我簡直舍不得讓它停止……有一種如此甜美的愛的慰藉出現在我的靈魂與上帝之間……
貝尼尼的創作靈感即來源于此。
據說,這尊雕塑表達了反對宗教禁欲主義的意味,因其大膽的作風為教廷不容,才被安放到了這個小禮拜堂里。
然而特蕾薩究竟是何方神圣,她為何會產生如此的幻覺,她為何甘愿沉迷于這樣痛苦的幻想中,并從中感到幸福而不能自拔?這種病態的心理說明了什么?
這些都是深奧的謎題。
我終于理解了Chris為什么要花這么長時間待在羅馬,為什么在小本子上寫下一個又一個導游書上都沒有介紹的博物館的名字。如果再去羅馬,我大概也會做同樣的事吧。
羅馬的美無關信仰,無關知識和文化,只是單純地讓人贊嘆:為什么人類能創造出這么美的東西,然后感動得永生難忘。
5、惡魔之顏
大凡歷史悠久的城市,總是有些人格分裂的:古老、腐朽、破敗的一面與新潮、現代、時尚的一面并存,巴黎、開羅、伊斯坦布爾、圣彼得堡、北京……無一不是如此。但羅馬的人格分裂實在有些嚴重,儼然是天使與惡魔的兩張面孔,讓人又愛又恨。
古文明的衰落我在埃及已經充分領略過了,但意大利畢竟還是歐洲,我實在是沒想到它會淪落到如此田地。
眾所周知,意大利在歐洲屬于欠發達的國家,而南部又是整個國家的重災區。首都羅馬就將“臟亂差”這三個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走過一些國家和地區,羅馬并不是唯一臟的城市,但他們把“臟”升華到了一種境界。
且不說垃圾成堆,老鼠肆虐,污水四溢的街景,也不說暗無天日、布滿紙屑的地鐵站,就說說讓人瞠目結舌的街頭涂鴉吧。
涂鴉在西方國家很常見,既是藝術家們表達個性的方式,也能起到扮美城市的目的。
涂鴉的傳統在意大利由來已久,據說羅馬時期的古城墻和紀念碑上就曾發現了當時人的涂鴉。大概是出于血液里流淌的藝術細胞,現在的意大利人對涂鴉依然如癡如狂:在羅馬,無論車站、地下通道,還是公共廁所、風景區,無論墻壁上、建筑上,甚至景物上,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涂鴉。其中大部分都是潦草的文字——毫無美感可言的,類似辦證小廣告一樣密密麻麻的文字!可嘆寫滿羅馬帝國輝煌歷史的大都市,已被吞沒在茫茫的涂鴉之中。
最神奇的是羅馬的地鐵。羅馬市內只有兩條古董級的地鐵,大多數列車都破破爛爛,從車頭到車尾都被色彩斑斕的涂鴉填滿!如果說車身上的涂鴉尚可忍受,進入車內,看到內壁、天花板、指示牌、甚至玻璃、熒光燈上都布滿了瀟灑的文字!站在車廂里,如同置身于一個貼滿了小廣告的倉庫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這種神奇的畫風我實在欣賞不來!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性格奔放的南歐人表達自我的方式啊!但,法國和西班牙的地鐵不是這樣的啊!特別是同為南歐的西班牙,非常干凈。以致于有一次我在馬德里看到地鐵玻璃上有被清除掉的涂鴉字跡,第一反應就是:這一定是個意大利人畫的!
說完了“臟”,再來說說“亂”。羅馬的治安狀況嘛,從我踏出Termini車站的那一刻起就有所感受。與非洲、中東隔海相望的亞平寧半島,作為登陸歐洲大陸的第一站,治安注定不會太好。Termini地區已完全沒有任何“意大利”的感覺,據我觀察:我住的地方有幾股勢力:經營餐館和小超市的阿拉伯人,開服裝或首飾店的中國人,擺小攤的印度人,以及倒賣車票和游手好閑亂晃的黑人。前三者都是老老實實討生活的,黑人就比較神奇。旅館附近有個大公園,每天都有幾十號黑人在里面閑晃,嗯,他們什么都不做,就只是,從早到晚地呆著而已……
不過,羅馬的治安雖然不好,也不算很差。相對于恐怖分子喜歡的法德兩國,意大利的恐襲并不多。我想大概是因為太窮,有“理想”和“追求”的恐怖分子都看不上吧。
于是就要說到“差”,也就是“窮”了。以前總聽說意大利就是歐洲的中國,去了之后我要強烈反駁——意大利比中國破多了!
中國的大城市表面看起來也都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你再看羅馬——那老得快掉渣的樓房,那裂著大口子的地面,駛過石板路時,晃得快散架了的公交車!還有收費奇貴卻信號極差的wifi和謎之高額的城市稅!不知道他們發生了什么會窮成這樣。
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蕭條成這樣,我感覺意大利這個國家已經藥丸了。
在人民廣場看到羅馬申辦2024奧運的宣傳片時,我都懷疑意大利人民是不是在開玩笑。
后來事實證明他們果然是在開玩笑,因為不久后,羅馬的美女市長便以經濟蕭條為由,任性地宣布放棄申請奧運舉辦權。
另一件讓人驚訝的事是:臟亂差的羅馬居然是有垃圾分類的!據說意大利黑手黨通過垃圾分類,廢品回收等囤積廢棄二手計算機零部件,賣往亞非牟利。意呆國果然畫風神奇!
雖然吐槽了這么多,但意國人民似乎還蠻樂在其中的。據說是意大利是歐洲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特別想得開吧。
6、在羅馬逛地攤
在羅馬的四天里趕上了一個周日,我便去了最大的露天市場porta portese。旅館老板娘聽說我去了那里,一臉的不可思議。的確,porta portese是一個很市井,很low的地方,估計沒有幾個游客會專門去。
淘貨之旅從逃票開始。事情的發生是這樣的:我一大早在旅館附近等來了75路公交,但當我把錢遞給司機時,他卻搖頭說“no”。什么意思?不要錢嗎?我疑惑地上了車,看見其他人也極少有買票或刷卡的。
后來才知道,羅馬的公交車票是要在煙攤(Tabacchi)買的,但問題是大部分煙攤周日是不開門的!喂,這不是個bug么?!
那究竟怎么破呢?我先問了其他游客,他們說用的是一日通票。然而羅馬的交通并不發達,很多景點要步行前往,如果行程安排得不緊買通票會吃虧。我又問了一個小販,他驚奇地看著我:“為什么要買票?直接上去啊,又沒人查!”
為了淘貨,我這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就這樣走上了罪惡的逃票道路。(當然逃票是不好的,應該提前在煙攤多買幾張!)
Porta Portese位于臺伯河畔,距離所有的景點都很遠。最方便的去法除了坐75路公交,還可以在看過真理之口后,順著河畔騷氣繚繞的林蔭道走20分鐘左右,就會看到一個古老的城門,那就是Portese門。這里自古以來就是集市,后來發展為了羅馬最大的跳蚤市場,起初是由個人出售一些二手物品和古董。后來隨著旅游業的發達,這里逐漸淪為了販賣地攤貨的大本營。
市場是露天的,攤位沿街擺開,一眼望不到邊。攤位上掛著“一律5歐”“一律9.9歐”“2件1歐”的牌子,叫賣聲此起彼伏,各國的大媽們像淘金者一樣挑著心儀的商品。
攤主以印度人居多,也有一些其他國籍的面孔,意大利人反倒很少。賣的東西一般是衣服、包、圍巾、首飾等,也有充電器、手機殼、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商業氣息很濃。幾個堅持賣古董的攤主多是白發蒼蒼的老者,他們面前擺著發黃的唱片、書籍,或生銹的老物件,在滿街的叫賣聲中顯得有些凄涼。
由于天氣炎熱,我沒能逛到最后,淘了一些便宜的小東西,比如1歐的手提包,2.5歐的圍巾,2歐的印度風項鏈,感覺好久沒買過這么便宜的東西了。也許有人問:為什么跑到意大利去買Made in China的東西?——因為比China便宜啊!而且,你怎么知道是Made in China呢,還有Made in India呢!
關于那5歐兩條的印度圍巾,我起初頗有些沾沾自喜,要知道,那樣的圍巾在車站附近的小攤上可是買到6歐一條呢!但直到我在另一處看到印度小販沿街叫賣“1歐1條”,才明白我還是太天真了。
除了這種大規模的集市外,羅馬城里也到處是地攤。車站附近自不必說,其余景點旁也都能看到印度小哥們忙碌的身影,比如人民廣場已經成了大賣場,再比如鮮花廣場成了瓜果蔬菜市場。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印度小哥們的服務態度比意大利人好多了,英語說得好又會做生意,搞得我都想去印度了。
總之,在羅馬購物是一種享受。如果你不喜歡地攤,那么隨意推開街邊的一間小店吧,一定會有美妙的購物感受。
首先要說明,我是個特別不愛購物的人。
到什么程度呢?我每次出游,只提一個20寸的箱子,20天過去后,箱子還有三分之一是空的。那可以用來在機場買紀念品,而在旅途中我什么都不會買,可以說對購物沒有半點興趣。
然而就是這樣的我,在羅馬的四天里,箱子幾乎被新買的衣服填滿了!簡直像是中了魔!
羅馬的服裝,真是應了“物美價廉”四個字!特別是地鐵Barberini(就是許愿池附近的那個地鐵站)一帶,每家小店都值得一逛!意大利的服裝樣式很簡單,顏色素雅、面料舒適,但搭配在一起卻很顯檔次,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當時是打折季,小店里的衣服折合人民幣才100-300元,這在中國的商場里可是做夢都夢不到的價格。
我出身于屌絲世家,從小逛地攤長大,喜歡那種平民百姓簡單的快樂。可惜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商業逐漸走向高端,現在地攤已經越來越少,再難體會到淘貨的樂趣了。
在羅馬淘貨時,我似乎又重新尋回了童年那種單純的快樂。
其實,窮一點也挺好的。
這也是羅馬讓我沉迷的原因。在千年歷史的斷壁殘垣之中,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城市。我既被它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所吸引,也喜歡它市井的氣息、平凡的暖意。
永恒之城里飄蕩著永恒的人間煙火,這就是羅馬的魅力吧。
羅馬自由行小貼士
建議游玩時間:3天
關于氣候:夏季白天高溫干熱,要多補水,防止陽光直曬
關于通票:不建議買博物館通票,不劃算。交通一日票7歐/天,適合每天去3個景點以上時使用。注意要去煙攤(Tabacchi)買,不要逃票哦~
關于物價:物價在歐洲來講較低。但住宿條件不好,特別是wifi信號差,強烈建議自帶!
關于治安:不太好,但也不是很糟,可以放心玩耍,但要注意防盜
特別提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老在修,去之前一定一定查好你想看的古跡有沒有在維修,免得悲劇
(如有其它問題歡迎咨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