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菜市場看到了小學同學,她在賣豬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b>


從前從前,有一個小村莊,它不靠山也不靠海,只有肥沃的紅土地。

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村里,由于不靠山也不靠海,這決定了村民無法通過利用自然資源來賺錢。好在它有肥沃的紅土地,大家不用外出打工就能保障生活,種點稻田,種點蔬菜,種點橡膠,種點胡椒,過過小日子。

但并不表示大家都過著平等一樣的生活,它同樣存在著蓋樓房和住瓦房的兩種迥然不同的家庭。


父輩年紀差不多集中在60后或70初,早些年,為人比較大膽,也有想法,通過做生意,攢了一些資金和人脈,在城里買了房子,提前邁入小康家庭。

等孩子長大后,他們會盡量讓孩子上學,學習不好?沒關系,高中買;考了三本或大專?沒關系,讀下去。畢業后,利用家里的人脈關系,去一個穩定不錯的事業單位。

到了娶媳婦/嫁人的年紀,如果是對方家庭太差,絕不能娶/嫁,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最后的結果,遇到經濟條件還不錯的家庭,正正得正,孩子們延續美好的生活。

若孩子真不爭氣,連書都不想讀了,就幫忙家里的生意。繼承了父輩的思維,資源和人脈,孩子們的生活總會過得不錯。

又到了娶媳婦嫁人的年紀,孩子遇到了喜歡的對象,如果對方條件太差(人或家庭),堅決反對,你要嫁了,以后就不用回娘家了。一段時間后,家里介紹了一個不錯的人家,門當戶對,延續美好的生活。

ps.美好的生活指的是表面生活不錯,主指經濟上,具體”婚姻滿意度“不考究。


父輩靠家里的一點土地,種植些農作物,孩子上村里的小學。父母天天干活,孩子放學后玩耍,基本沒有輔導學習這一說。自然,孩子的成績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畢業后,去鎮上的中學讀初中,基本讀完初中就開始工作了,讀完中專是少數。父輩也只是希望孩子們早點出來工作,減輕家庭負擔。

懵懵懂懂,在工作時喜歡上別人,18歲左右的孩子就有孩子了。家里人執拗不過,更是抱著都有孩子了能說什么的態度,就把女兒嫁給人家。嫁過去的家庭一般都是普通家庭,離村里也不會太遠,最后過著與父輩一樣的生活:在家勞作。

這里有一個特例,就是普通家庭里的小孩讀書還不錯。雖然小學是村里的教育,但是父母稍微開明一些,讓孩子去城里上中學,接受更好的教育。繼而上大學,畢業后,考取市里的公務員或老師,認識的對象不至于條件多好,但也都是大學同學,有著一樣的學識,在城里工作。不用像父輩那么辛苦,日子過得安穩輕松。


這就是我們村里的實況,年年往復,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裕家庭更注重孩子的學歷,必要時候干預孩子的婚姻以延續更好的生活。普通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對待孩子們的婚姻態度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其實,也不表示普通家庭的父母沒有意識,而是現狀所迫,由于家庭條件一般,沒有更多金錢來支持小孩讀書。小孩畢業后,也沒有人脈支持找到好工作,從而認定讀書無用論。對于婚姻情況,好的人家也要門當戶對。長此以往,惡性循環。


“寒門再難出貴子”指的是底層階級再難升級為精英,但對我們這樣的小村,讀書改變命運依然有效,能不能躍入精英階層另說,至少能逃離底層,過上稍微輕松的生活。

之前看過一部英國紀錄片《56 up》(人生七年),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56歲。

在英國社會階級固化的情況下,這部紀錄片也只是驗證了這點: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在社會階級還沒有完全固化的中國,只要再努力一點,上升空間還是很大的。

你的努力,不是為你的父輩爭光,不限于讓自己過上好生活,更是為你的后代爭取生活的可能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又是一天,穿上衣服奔往生存的供給站,一碗面、一雙筷子,吃完,胃很暖。 食堂的超市,打發無聊的零食,快步走向那“溫室...
    靜靜的閱讀 154評論 0 0
  • 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但一直都沒寫,不是不知道寫什么,而是不知道該從哪里寫起,一幕幕。。。。。。 “你還沒給我答案”他...
    離人綰婠閱讀 362評論 0 0
  •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就是理解 然而,有些人總是很自私 只為自己考慮 從不想別人方不方便 人與人之間 多些理解 多替別...
    未來與你共享閱讀 28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