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鄉成語典故——易如反掌

成語出處: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內容: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子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玉,由反手也。”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了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典故內容:

這是孟子第二次到齊國時和他的學生公孫丑的一段談話,談的是稱王天下的問題。

公孫丑首先問:“老師如果您在齊國當政,管仲、晏子那樣的功業,能再次建立起來嗎?”

管仲和晏子,都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齊國有名的“賢相”,曾先后做過齊恒公和齊景公的國相。所以公孫丑拿他倆與自己的老師相比,可是孟子聽了公孫丑提出的問題,心里很不是滋味,明顯地不高興,說:“你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罷了。有人問曾西說:‘你和子路相比,哪個更賢?曾西不安地說:‘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我怎么能和他相比?’那人又問:‘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誰更賢?’曾西頓時很不高興地說:‘你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齊桓公那樣的專一信任,執掌國政是那樣長久,而功業卻是那樣卑微。我真不知道你為什么竟拿我同這個人相比?’”孟子接著說:“管仲那樣的人是曾西都不愿做的,而你以為我會愿意嗎?”

公孫丑說:“管仲使他的君主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晏子使他的君主揚名在外,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效仿嗎?”

孟子說:“憑當時齊國的條件稱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孫丑說:“如果是這樣,我這個學生就更糊涂了。憑文王的德行,壽近百歲才去世,都沒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現在您說起稱王天下,似乎是很容易的樣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嗎?”

孟子說:“這怎么能同文王相比呢。從商湯到武丁,賢圣的君主出了六七個,天下歸順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難改變了。武丁使諸侯來朝拜,統治天下,就像將它放在手掌中轉動一樣容易。商紂距武丁的時代不算長,武丁時代勛舊世家遺留的習俗,及當時流行的良好風氣和仁惠的政教措施,還有留存下來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這些都是賢臣,一起輔佐他,所以過了很長的時間才失掉天下。那時沒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沒有一個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還是在百里見方的地方興起,所以是很困難的。”

這則成語,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成功。(孔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管仲是齊桓公的首相,是齊國富國強兵的大功臣,幫助齊桓公稱霸諸侯,是當時士人學子膜拜的標桿。但孟子卻是管仲一生黑,這...
    大宋努力閱讀 1,810評論 0 2
  • 下班路經荷花橋,看到滿池的荷花已處于盛開期,遠遠望去,在一片片的荷葉襯托下,一朵朵粉丹丹的荷花更加嬌嫩,清麗...
    胥子衡媽媽閱讀 118評論 0 0
  • 緒論 別拉我,也別扶我,什么時候我自己站起來,再來抱我。——題記 很多時候,充滿傷...
    Nanlcy閱讀 471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