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幼我是一個略微內向的女孩,從小長得黑黑瘦瘦,說話輕聲細語,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
在我的印象中,直到高中時我還是一個走路低著頭,只愿意和熟悉的人進行交流的人。
因為高考失利給了我一個人生的轉機,我開始有了想要改變的強烈愿望。
從那個時候起,我做了很多在當時看來只是想改變自己,但現在看來就是刻意練習的事:大量的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強迫自己上臺說話、與一個愛說話的男生談戀愛(劉先生你看到了嗎?)......
大學畢業后,在說話這件事上,開始有了一些好轉:
我能帶著社群的人出去找公司拉贊助,內心怕得要死,到了現場直接就把下屬給推了上去,還美其名曰給了他一個多么好的鍛煉機會。但起碼我踏出了這一步,雖然最終是以失敗而告終;
以成員的身份參加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比賽,雖然顫抖得話都說不清楚,但是起碼我有站在臺上的勇氣,說出自己微不足道的看法。
2
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我上班還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我所在的部門老大與銷售部的老大撕逼。而那段時間,剛好是公司業務大力發展的階段,銷售部需要我們部門大力的支持開展業務。
像往常一樣去上班,卻接到了老大吩咐的一項工作:給銷售部支持,到一個有400人場次的路演活動進行公開的演講!
簡直嚇尿了好嗎?
我一個剛畢業半年的小屁孩,連說話都還不夠利索,居然讓我給400個人演講。
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居然接下來這個活兒。到現在我都能記得,當主辦方看到我是演講嘉賓時,臉上抑制不住的驚訝表情。
可是我沒有別的選擇啊,我開始做分享ppt,向路演的主辦方學習如何做一場公開的演講。
那次效果出奇的好,400個人的場地座無虛席,因為演講的內容爛熟于心到了會背的程度,從一開始有一點點的緊張,到后面完全控制住了場面。
當演講結束退場時,我從大家的掌聲當中下臺,我聽到有個人的聲音傳過來:這個女孩兒好厲害,看起來瘦瘦小小的,說起話來好有力量,一點都不怯場。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走路帶風。
天知道那段時間我的壓力大到簡直睡不著,真的是臺上1分鐘臺下10年功。為了這場分享,我做了無數次的準備:對著鏡子演練到吐。
在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想明白整件事,我老大絕對是想讓我去砸場的,我卻陰差陽錯的把演講演繹到了完美。更重要的是我嘗到了演講帶來的甜頭,我開始了由演講帶來的逆襲之路。
3
仿佛魔咒被打開了一樣,在往后的職業生涯當中,凡是與說相關的工作,我都主動進行刻意去嘗試。
一對一與客戶解釋業務,一對多給客戶進行培訓,多對多進行商務的談判......凡是和說相關的工作,都成為了我的興趣。
也因為鍛煉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居然由一個偏內向者變成了一個因為能說而給人外向且有能量的感覺。也因為大家對我的評價越來越多出現外向相關的字眼,漸漸地我的性格越來越開朗。
也因為具備演講這樣的能力,給我的每一次面試增加了不少分,幾乎所有的面試官聽到我的演講經歷時眼睛都會亮起來。
4
成為斜杠青年后,這一次的刻意訓練是脫稿“說話”,從開始訓練到現在已經有接近三個月的時間了。
開通【時間管理特訓營】和【職場特訓營】以來,每個月最少需要做15場分享,最高紀錄需要做26場分享,這也就是說我每個月有15-26次刻意訓練的機會。
我的【在行】一對一約聊,平均每個月有10-20個約見,每一個約見的小伙伴,除了按照我的要求提前發給我的三個問題我有準備的機會,其他的任何問題,我必須當場思考、馬上回答。
【分答】產品還能用時,一個月的時間,我回答了近1000條問題,簡直回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幾乎是拿起一個問題,馬上就能組織語言進行問題的回答。
為什么我會刻意訓練自己,讓自己掌握這么一項技能?因為,真正意義上擁有一項知識并不是你懂得,而是當問題襲來時,可以馬上從頭腦中鏈接出答案。
我們看過的一切書籍都不算什么,只有那些你真正懂得后,成為你血液般的內在,才能與自己渾然一體。
5
《內向者的革命由此開始——破解內向外向性格》一書當中提到:
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后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后弊”地分析信息。正是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并且后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
原來,這一路的刻意鍛煉,讓我的思維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我漸漸擁有了一個外向者的大腦,直接影響我漸漸轉向成為外向型人格。
刻意訓練的好處是可以讓自己熟練掌握一項技能之外,還可以體驗到更加豐富的自己。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你持續付出的事?
END
我是Angie
4歲寶媽/互聯網運營總監/國家認證生涯規劃師/【在行】全國排名第一的行家
央視CCTV2/創友會/【在行】多個平臺采訪/【分答】認證答主/領英專欄作家/赤兔特邀講師
創辦了時間管理特訓營/職場裂變特訓營/創意打卡群/個人成長類書籍正在撰寫ing,預計2017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擅長時間管理/育兒/職場/個人品牌/互聯網運營等多個領域
歡迎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