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了紹興,雖然是過去干正事的,沒有時間好好玩,但不得不說,只因為四處奔波之后的休憩和閑暇時候的一瞥,我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有多少人對紹興的印象來自于魯迅,我們住的青旅就是以魯迅來命名的,中式建筑,朋友戲稱,像住進了大戶人家。
喝了黃酒奶茶,在朋友的慫恿下第一次吃到了覺得好吃的臭豆腐。
總之一切都那么合心意。紹興就講到這里,我要講的其實不是紹興。
有人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有人說,“人生至少有兩次沖動,一次為了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了說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似乎漸漸成為了一種信仰,去遠方,變得神圣。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本書,只在一個地方待過,這本書相當于只翻了一頁。
因為我沒出過遠門,所以有點心虛,似乎沒有資格談這個話題。
我初中的數(shù)學老師,過的是開了掛的高配人生,我最羨慕的是他去過那么多地方。記得他說過,他會讓兒子在地圖上隨便指,指到哪就去哪,年輕的時候自己帶兒子去國內(nèi)的地方,以后老了就讓兒子帶自己去國外的地方。
有時候,我走著走著就會想,這個地方我這輩子只會經(jīng)過一次,這些人,這些事物,這輩子我只會見到一次。
就像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所說的:“我是一個最大的消失處,整個世界在我這里消失,無論我看見了什么,它們都永不復現(xiàn)了。”
所以,盡管去的地方不多。但去過的每一處,我都把它看成是與世界的相遇,帶著虔誠,充滿了儀式感。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不過是肉體的一次勞碌。而私以為真正的旅行是如利群那句經(jīng)典的廣告:“讓心靈去旅行”。
《天堂電影院》說過,“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旅行,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去到不同的地方,遇見不同的事物,遇見不同的人。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境遇里認識自己。
王家衛(wèi)說,人的一生就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就算生活有所阻礙,腳步有所滯留,但是也沒關系,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康德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但是世界到處是他的足跡。
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