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展開說說》里,楊天真拉來好友馬伊俐做客。
一出場,就被她震撼到了。
這真的是四十多歲、生了兩個孩子的女人嗎?
也太美了吧!
知性、優雅、自信、灑脫,
腦子里能搜刮到的所有形容詞,
仿佛都不能表達她的這種令人舒適的美!
談話不知不覺進入正題,
才驀然發現,
她的智慧與清醒才是美麗外表下最寶貴的財富。
比如,雖然演過很多大女主戲,但她卻親自下場撕開大女主的虛假。
“我不想要那種永遠順風順水的,什么男人都愛她,干什么事情都很順,如果我們一直呈現這樣的女性形象,那你讓大部分女性怎么活?”
比如,做了媽媽,心里眼里都是孩子,她果斷提出建議:
“就是你會看到她(媽媽)從頭到腳充斥著任務,唯獨沒有她自己,把自己崩太緊了,其實不好,要給自己喘口氣的機會。”
比如,什么樣的戀愛不能談,她在承認自己是戀愛腦之后,認真答道:
“任何拿戀愛為理由,阻礙你工作的人,這種人絕對不可以托付。”
馬伊俐的一番清醒發言,讓無數現代女性產生情緒共鳴。
這不就是當代女性最應該有的生活智慧嗎?
工作、戀愛、結婚、生子,每個人生角色都可以自由選擇,
但任何時候都保有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這樣的姿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女性獨立。
而反觀馬伊俐一路走來的人生歷程,
這種獨立與清醒,
實則早就刻進了她的骨子里,
才讓她在今后的歲月里即使摔得遍體鱗傷,
也有爬起來戰斗的實力。
02.
1976年,馬伊俐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盡管父母都是普通人,文化水平有限,但卻給了她滿滿的安全感。
一件小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馬伊俐上高一的時候,爸爸帶她到老師辦公室領取學生手冊。
看到上面思想品德寫的是“差”,于是爸爸問老師怎么回事。
老師回答:“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早戀”。
“那你把男生的名字寫下來吧”,爸爸淡定地說。
老師寫了一個,爸爸問:“你剛不說多個嗎?其他幾個呢?”
面對爸爸的詰問,老師很生氣,爸爸說:“我的女兒我了解,我不跟你說了,還是去找校長吧?!?/p>
站在爸爸身邊的馬伊俐此時早已泣不成聲,不僅僅因為自己受了委屈,還因為爸爸能無條件相信她。
此后經年,在她的成長歷程中,無論她做什么決定,父母都是無條件支持她、相信她。
正因為如此,馬伊俐歷經人生的起起伏伏,仍然擁有時刻出發的底氣,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03.
2006年,拍《奮斗》時,馬伊俐情定文章。
戀情一經曝光,引來無數噓聲。
不僅僅因為兩人之間九歲的年齡差,
更因為彼時的他們在事業上的差距根本不在一個段位。
一個是已經大紅的瓊女郎,一個是剛畢業的毛頭小子,
無論怎么看,
這倆人都不登對。
但是,馬伊俐還是一頭扎了進去,并在婚后選擇相夫教子,盡全力輔佐文章的演藝事業。
她向閨蜜的前男友滕華濤大力舉薦文章,并幫文章接下了電視劇《蝸居》的劇本。
爾后,與滕華濤導演合作的《失戀三十三天》,更是把文章推向一線小生的地位。
站在頂峰的文章,一時有些忘乎所以。
2014年3月,文章和姚笛在街頭擁吻的照片被曝光,一時掀起軒然大波。
而彼時的馬伊俐剛生完二胎女兒,正是人生最脆弱的時候。
然而,當所有人都在等待正妻下場手撕渣男小三的戲碼時,
馬伊俐一句“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讓事件轉向俗套的“浪子回頭”大結局。
所有人都嘲笑她的軟弱和無能,
而她卻自顧自的跟文章重回生活正常軌道。
兩人一起養娃,一起拍電影拍電視劇,
仿佛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
就在大眾開始淡忘時,
事情卻出現反轉,兩人于2019年官宣離婚。
一切都讓人意外,但一切仿佛又意料之中。
人生過半,經歷過鳳凰涅磐的馬伊俐,越發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04.
2017年,《我的前半生》成為人盡皆知的爆款。
馬伊俐憑借羅子君一角,再度翻紅。
由于劇中羅子君的經歷跟她的過往太過重合,所以當時有很多爭議的聲音。
但從始到終,馬伊琍都沒有被各種輿論牽著鼻子走。
拿到白玉蘭視后的時候,她說:“20歲我不會接羅子君這么窩囊的角色,今天我懂了,懂了她的角度,她的慈悲和荒涼?!?/p>
那一刻,仿佛讀懂了她為何在出軌門五年后一意孤行的離婚。
因為她看到了除了婚姻和家庭之外,能夠給予她成長的更大的世界。
這份成熟與豁達,除了父母、女兒的支持,我想更離不開她內在那個永遠相信自己、愛自己的強大內核。
所以,年輕的女孩們,不必焦慮,不用驚慌,
勇敢的去嘗試,去闖蕩,
不用去取悅別人,
只需善待好自己。
就像馬伊俐說的:“勇敢地、努力地去愛、去奮斗、去犯錯,但請記住,一定要成長。”
我是撞魚,一個在跌跌撞撞中走來的普通女子,曾自卑如丑小鴨,曾自欺如孔乙己,最終不堪忍受日復一日的焦灼,走上改變自我之路。我知道,女性成長之路很苦很長,但結果很甜很爽,關注公眾號:到處亂撞的魚,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