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家譜文化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華夏文明悠久歷史的長河中,歷經歲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輝。姓氏家譜,各具千秋,研究家譜,其樂無窮。通過家譜撫今追昔,古圣先賢,仁人志士的生平事跡,力透紙背,遺留于故紙堆中斑駁的墨香里。
我研究家譜20余年,柳氏家譜更是了然于胸。和圣柳下惠,孔子稱賢,孟子尊圣,圣之和者,百世之師,他是展、柳兩個姓氏的共同祖先,但由于秦朝焚書坑儒,柳下惠的著作失傳,他的事跡湮沒無聞。今天,追溯歷史,把柳下惠、孔子后人所演繹的一段鮮為人知的“四知”佳話,以饗讀者。
清光緒年間《展氏族譜》“世系”對柳下惠19世孫“展立”有如此的一段記載:立,字于禮,別號逸山。賦性廓達好施,尤好結納,素與孔子十六世孫均及其族人孔光、邑人朱云,最相契,號曰“四知”,稱莫逆焉。后光與朱云皆仕漢,逸山獨家居自娛。至成帝綏和二年,以孔光為丞相,光每致書逸山,使赴都,弗就,卒強起之。至平帝元始元年,以孔光為太師,斯時,王莽篡跡已著,逸山嘗語光曰:“士貴見幾,此其時乎?”時光迫于莽,而不能決,逸山遂與朱云謀歸計焉。且聞山左,連年大旱,又有蝗蟲之災,室如懸磬,野無青草,至人相食,兼又瘟疫流行,死者無算。及歸訪舊,半為鬼。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鄉曲寥寥,幾無人矣。而逸山眷屬,幸托孔氏,得以存活。
看完展立的“小傳”,其所載內容,查遍正史,卻找不到“展立”其人,可見“隱士”展立已經湮沒無聞。《展氏族譜》中所記載的“四知”,除了展立外,其他三人孔光、孔均、朱云,官位顯赫,在正史上都有詳細的記載。
據《漢書》記載,山東青州一帶,西漢末年,曾遭遇過一次史無前例的“蝗災”:“蝗自東方來,蜚蔽天……流民入關者十萬人”,“餓死者十七八”。“民多棄鄉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壯者入賊中”,“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而《展氏族譜》對“蝗災”,也有類似的記載:“且聞山左,連年大旱,又有蝗蟲之災,室如懸磬,野無青草,至人相食,兼又瘟疫流行,死者無算。及歸訪舊,半為鬼。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鄉曲寥寥,幾無人矣。”
在“蝗災”面前,“而逸山眷屬,幸托孔氏,得以存活。” 該族譜首次披露了孔光、孔均在這次“天災人禍”面前,伸出援助之手,扶危濟困,無私幫助他們的知交展立的親眷,使他們渡過難關,得意“存活”,實在是難能可貴。
《漢書》中所記載的“蝗災”與《展氏族譜》所記載的“蝗災”,基本一致,恰好可以互為印證。
現簡單介紹一下孔光、孔均、朱云,便于讀者的了解。
孔均,字長平。孔子十六世孫,本名莽,因避王莽諱,改名均。西漢魯人。他好學多才,言辭清辯,奏對成章。漢平帝元始元年封為褒成侯。王莽居攝二年,欲拜孔均為太尉,上書辭謝,未就職。享年81歲。
孔光,字子夏,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孫,中國西漢大臣。以明經學,不到20歲被舉為議郞。他為官嚴守秘密,堅持原則。曾任御史大夫、廷尉,于法律頗為擅長。一度罷相,后又復職。公元5年(元始五年),孔光病故。
朱云,西漢平陵(今陜西咸陽市西北)人,字游,原居魯地,后移居平陵,當過陜西槐里縣的地方官。精研《周易》、《論語》。元帝時,與少府五鹿充宗辯論易學,獲勝,遂授博士,遷任杜陵令,后為槐里令。為人狂直,多次上書,抨擊朝廷大臣。成帝時,廷劾丞相張禹為臣。晚年教授生徒,年70余,卒于家。
漢成帝時,朱云進諫忤旨,被御史拖出宮殿斬首。他死抱殿檻,結果殿檻被折斷。皇帝下令,不換斷檻:“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這就是成語“朱云折檻”的典故。
據查民國26年(1937)編纂的《孔子世家譜》《世系》的記載,可知孔光為孔子14世孫,孔均為孔子16世孫。孔子13世孔霸生了四個兒子,依次為福、捷、喜、光。孔光生子孔放,孔放生子孔壽,孔福生子房,孔房生孔均。孔壽與孔均是同輩,是從兄弟。孔霸是他們的曾祖父,孔光是孔均的從祖。《展氏族譜》稱孔光是孔均族人,這也是對的,只是沒有說明他們之間的家族關系。至于朱云,正史記載原居“魯地”,這是對的。但魯地在何處,卻未作說明。現在根據《展氏族譜》的記載“邑人朱云”,當可確定朱云為山東兗州人。因為柳下惠是兗州人,其后裔長期居于此。柳下惠生于“故縣”、長于“堰頭”、葬于“故趙村”。
據朱氏家譜記載,浙江義烏朱氏,就系朱云之后。義烏名人、元代醫學大家朱丹溪,當為朱云之后人。《展氏族譜》的發現,對于朱氏后人,了解其先祖朱云,也有重要的價值。
魯國四君子,為莫逆之交,號為“四知”,他們是展立、孔光、孔均、朱云,正史未見記載,《展氏族譜》的記載,彌補了正史之不足。
《展氏族譜》(民國5年),對柳下惠20代孫,也有如下的一段記載:“自漢平帝元始元年,山東大旱有蝗蟲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災者,十有八九,齊魯幾無人矣。”
從上可知柳下惠的20代子孫,曾遭遇天災人禍,子孫幾乎因災荒與瘟疫死絕。據家譜記載,20代子孫,共55人,明載病亡者31人,無后者22人,有后者,僅僅5人。21代,僅有13人(無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銳減了四倍。
從《展氏族譜》可知,當時魯國遭遇了一場旱災與蝗災,兼又“瘟疫流行”、“至人相食”的悲慘程度,實在是世所罕見,而展立眷屬,幸得孔氏援手,才得以幸存。這對于研究中國與山東的災變史,也有所助益。
該族譜對21世孫展武,有如此的記載:“展武,字國柱,號紹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樂意岐黃之術,隨精于醫。”
也許是因為柳下惠21世孫展武的精于醫術,加上孔光與孔均等的關照,展氏族人才未因瘟疫和大旱而亡絕,展氏一脈才得以延續。 近三千年的《展氏族譜》,因此才得以保存,可謂是家族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柳下惠是一位正人君子,春秋魯國大夫,思想家、教育家,孔孟對他推崇備至。孔子贊譽柳下惠為“逸民”,孟子尊柳下惠為“百世之師”。孟子還稱贊柳下惠為“圣之和者也”,就是后世尊柳下惠為“和圣”的由來。
柳下惠19世孫與孔子14世孫孔光、16世孫孔均以及“邑人”朱云不愧是“莫逆之交”,承繼先祖遺風,他們志趣相投,生死與共,被時人譽為“四知”!這可與春秋有“知音”之稱的鐘子期伯牙相媲美,成為我國歷史上又一段千古“知音”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