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關于作者
蔡康永,金牌主持人,臺灣電視金鐘獎得主,僅臺灣金馬獎的頒獎典禮就主持過七次。他主持的《康熙來了》等節目廣受歡迎,和小S的組合檔更是為人津津樂道。有作家、編劇等多重身份的蔡康永常年與語言打交道,特別善于說話,哪怕是風格麻辣的小S頻頻在節目里嘴巴“惹禍”,蔡康永也能用語言輕巧化解尷尬。
關于本書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共兩本,銷量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冊。每本書提供了四十個案例,場景涉及生活、職場等各種常見畫面。每一個案例講解都是一條說話心得,如“把對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把故事爆點藏在太后面,很容易讓故事廢了”、“問的問題越具體,回答的人越省力”、“贊賞,觀察對方最渴望的部分”。在這些技巧背后,暗含的是說話之“道”。蔡康永把它上升到了生活哲學的側面,從細節給出了令人驚嘆的啟發。
說話之道在于把別人放在心上
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做報告,開會、要求加薪、道歉、致辭、傾訴苦惱、交流感情,都只跟一件事有關:就是說話。你會不會說話,能不能靠說話實現溝通的目的,需要說話之道。說話的本質就是和人相處,和自己相處,為自己找準生命中的定位,這比說出漂亮話更重要。
有很多書教人說話,但教的是術,蔡康永教的是說話之“道”,“道”的核心在于,透過說話搞清自己和別人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弄清自己是什么樣的人。
說話是人際之間的事,就是和別人相處。而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突出“忘我”,即要將別人放在心上。聊天時,每個人會下意識地想聊自己,因為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溝通來說,以自我為中心是問題之源,會使你滔滔不絕而忽略別人感受,或無法理解別人的情緒。但是如果做到“透過說話,把別人放在心上”,就能解決很多說話的問題。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用案例的方式教人說話,其中相當一部分可以歸結為說話的三種應用:
第一種:如何用說話打動人。
語言的本質,就是表達自己,打動別人,它能讓本來就已經很討人喜歡的你,在未來會更討人喜歡。
你用呆板的方式說話,就會得到呆板的反應,而用比較有滋味的說法,就有可能得到比較有滋味的反應。給自己說的話加一點料,或者是留懸念,或者是豐富信息,或者尋找大家最容易共鳴的美食之類話題,都能給溝通之門加一個門把手。
第二種:如何靠說話避免尷尬。
因為說話產生的尷尬無處不在,就像大伙在熱議一件事時,有人不合時宜地插嘴說了一個冷笑話;又或者,本來是一次好朋友的聚餐,大家想相互聊聊近況,請客的人卻一直在說他自己和他家里的事兒。
想避免尷尬,可以用“試水溫”這樣的說話方式,想化解尷尬,可以給出“打太極”式的回應。人生的路不是非得向左或者向右,有時只是需要找到一個臺階。
第三種:如何通過說話實現彼此的理解。
掌握說話之道,需要通曉人情世故,嘗試去了解別人如何看待事物,對比自己是怎么看待的,就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彼此,使溝通變得容易,其核心在于你是不是有很強烈的同理心。
但同理心的應用也有極大的講究,因為很多人情世故都體現在生活的細微處,比如如何說出一句“謝謝”,就包含了很深的學問。掌握并體味這些細微,能讓你擁有真正的同理心。
這兩本書還提供了一種處于對立境界的說話之道,即少說話或不說話,也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并非要做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才是會說話,對照人們的生理反應,話說得少而精,同樣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你需要做到傾聽而不是開口,才能讓談話的雙方感到舒服。重要的事情仍然在于,你能否做到把對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撰稿:張玥講述:寶木